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教育与人文关怀——教育的终极使命

(2018-10-08 11:12:28)
标签:

生命教育

本质

意义

价值

分类: 精华文摘
生命教育与人文关怀——教育的终极使命

生命教育与人文关怀——教育的终极使命

王东莉
浙江大学

[摘要] 生命教育是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为:系统地培养青少年的生命意识、忧患意识、和谐意识,并引导青少年建构生命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 生命教育 人文关怀

当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时,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理念就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几十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从美国学者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到日本1989年所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自杀、污辱、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再到 我国的台湾、香港的中小学系统地开设与此相关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国大陆虽然在这方面较为滞后,但可喜的是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注意到“突遇一点挫折、打击,青少年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除了青少年心理脆弱之外,还跟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缺乏 生命教育有关”,而且也逐渐认识“21世纪教育改革的呼唤越来越多地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将是人类在教育观念上一次根本性的变革。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

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中,人们大多是从近几年来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这一残酷的现实中感受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多停留在教育青少年珍惜生命,预防自杀的工具理性层面上,把生命教育作为防止青少年自杀的权宜之计,而很少对生命教育作更科学、更完整的理解,忽略了对生命教育的终极价值作更深人的理性思考。

笔者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要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曰生命之发展。生命教育的根本是对博爱的追求,对大同世界的渴望,是人性光辉的张扬,体现的是人物共存、天人合一的境界,寻求的是和平、和谐,是对今日竞争、破坏的平衡 和纠正,更是对人类终极目标的追寻。

生命教育应以生命为主线,从个人推及他人、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由人衍生动物、植物和环境,将今日扩展至未来。要让青少年理解每个生命都是生物圈中的一环,互为条件,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生生不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命教育应最集中、最深刻地体现 人文关怀。作为以人文关怀为精神内核的生命教育,应着力于完整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 构筑人的精神家园。具体来说,生命教育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为:系统地培养青少年的生 命意识、忧患意识、和谐意识,并引导青少年建构生命的终极关怀。

一、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教育应首先帮助青少年确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即帮助青少年认识生命的本质,进而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启迪青少年如何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并不断创造生命的价值。

生命意识之一,认识生命之可贵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给我们提供了种种机会,让我们去爱、去学习、去工作,去欣赏花儿的美丽,去聆听鸟儿的歌唱,去仰望天上的星星……生命使我们能够认识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领略大自然的五彩缤纷,体验人生的甜酸苦辣。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改造世界、创造价值、憧憬未来。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充分体验生命的丰富与可贵,还要让青少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他(她》的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对社会、对人类具有怎样的意义。

生命意识之二,珍惜生命之存在 

我们的传统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一直以来都非常 强调义无返顾、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当然,在某些特定境遇,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值得提 倡的),但对未成年人过分强调这种理念,则多少有点轻贱生命的意味。在家国为重的传统 意识中,我们确实很少解读人作为个体生命的价值。这一缺失在教育中留下了种种遗憾, 甚至造成了不少悲剧。报上曾经有这样的事例报道:美国某小学发生火灾,许多孩子从火 海中逃离出来,但老师发现少了两名学生,于是命令所有的孩子到火场外去寻找他们。但 一位来自中国的学生却认为,他们俩一定在火海中没有出来,于是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去 救那两个小伙伴。结果我们的“小英雄”牺牲了,而他要救的那两个美国学生早已顺利逃生。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个有着我们广为歌颂和宣传的小英雄赖宁同样举动的“真正” 的英雄,不仅没有得到任何表扬和赞誉,相反,校方因没有教会中国学生如何逃生而受到 地方当局的严厉处罚。美国人的这一做法值得我们深思。据有关材料报道,全世界每年有 100多万人自杀,其中1/4是中国人,自杀已成为国人五大死因之一。据卫生部透露,我国青少年自杀现象呈明显上升趋势,在15-34岁人群中,自杀是非正常死亡的第一原因。这 一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教育中的不足和缺憾。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教育 就应该让青少年真正懂得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要让青少年明白生命只有一次(唯一的),即 使输掉了一切,但决不能输掉对生命的信念。

生命意识之三,欣赏生命之美好 

我们教育青少年要珍惜生命的存在,并不止于生 物体的“活着”,不是“好死不如赖活”,而是要他们充分欣赏和感受生命的美好。让他们有 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灵。生命教育要塑造青少年感受生命之 美的心理机制:置身于大自然中,面对着高山流水、潮涨汐落、繁星皓月,能感受自然之美; 站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罗丹的《思想者》面前,聆听着贝多芬的交响乐、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能欣赏到艺术之美;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着奥妙无穷的未知世界时,能体味到科学之美;被生活中普通人身上的善良、诚实、友爱、正直所打动时,能感悟到人性之美等等。要让青少年懂得,世界之美、生活之美是生命赋予的。生命充满了美好,要懂得欣赏,懂得珍惜。

生命意识之四,尊重生命之个性 

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不是抽象的。鲁迅先生曾指出,生命应是“以己为中枢,亦以己为终极:即立我性为绝对之自由者也。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不同的天赋、兴趣、气质和冲动等。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的火花……”。(5)生命教育要时刻让青少年明白:“我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替代我!无论我身上有多少缺点和不是,我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他们和我有多大的不同,我都必须尊重他们,悦纳他们。”

生命教育必须尊重青少年的个性。教育者不仅要承认青少年个性的差异,而且要懂得欣赏差异。生命教育要有大自然般博大的胸怀。个性的完善同生命意识是有很大关联的, 培养个性,也是一个激发生命的过程,让生命充满活力,充满热情。个性成长的过程,也是 生命表现创造性、生动性的过程。生命是鲜活的,窒息生命、压抑生命,必定表现为对于个性的压抑和束缚。

生命意识之五,创造生命之价值 

热爱生命,不只是欣赏生命、享受生命,更应该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是数量和质量的结合,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生命教育应告诉青少年,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活得精彩。要让青少年明白,我们每一天都在支出自己的生命,如果我们热爱生命,就应该使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实而有意义,努力提高 生命的质量,尽可能多地创造生命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二、忧患意识 

生命虽然宝贵、可爱,但生命中并不总是鲜花和阳光,生命中也充满了荆 棘与风霜。生命教育不只是教会青少年欣赏生命的美好,沐浴生命的爱雨,还要让青少年 学会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必然和偶然,学会面对生命的无常。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生命的旅程不会是一路坦途,也会遇到曲折和坎坷,所以生命教育还应培养青少年的 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并不是一般的忧患心绪。通常的忧患心绪只是指人们在陷入困境时心理上产 生的焦虑、困惑、烦恼和苦闷。而忧患意识“则是指人们从忧患境遇的搅扰中体验到生命的 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 忧患,以达到真善美统一境界的心态。”

要培养青少年的忧患意识,首先离不开挫折和苦难教育。俗话说,人生之不如意者十之 八九。挫折和苦难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苦难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人生真 正的意义和价值往往是在挑战苦难、战胜厄运的过程中充分得以实现的。生命教育应引导 青少年认识苦难和挫折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无法回避和选择的,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 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其次,忧患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死亡教育。法国作家蒙田曾说:“对死 亡的熟思也是对自由的熟思。” 谁学会了死亡,谁就能够解除对心灵的束缚,不在死亡面 前缩手缩脚,而放心大胆地去生活,去享受,去创造。死虽然是对生的否定,但它却又是生 命的必然组成部分。死亡教育就是要透过对死亡的了解,使青少年看到生命之有限,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对于死亡一直都是非常忌讳的,所以人们与青少年谈理想、谈未来,却很少谈生死。大人们都认为,与孩子讨论死亡似乎过于沉重,所以往往在孩子面前回 避谈论死亡,直面孩子的生死发问时,或闪烁其辞,或以一些不实之词美化死亡。这样,无 形之中向孩子传递了关于生死的一些不正确的信息,从而让孩子对死亡产生了错误的观念。所以才会有些孩子认为死亡就像睡觉一样,明天还会醒来。如果对死亡的认识如此浅薄,我们怎能期望他们去珍惜和尊重生命呢?死亡教育,就是要帮助青少年真实而科学地了 解死亡,要和青少年探讨死亡现象、死亡问题和生与死的关系,使青少年学会面对死亡,深 刻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生命教育的忧患意识不仅体现为对于生命中无常的心理准备和应对能力,还包含着悲 天悯人和承担责任的深层内涵。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广泛地蕴涵着这种深沉的忧患意 识。在这种忧患意识中,悲天悯人的同情心是责任感得以生发的直接契机,而承担苦难的责任感则是同情心的必然升华,二者共同构成忧患意识的有机内涵。处在今天这样一个仍 然充满忧患的时代,生命教育中更加需要忧患意识,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尤其需要有儒 家文化那样强烈而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去超越困境,实现理想。

三、和谐意识 

《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戈登先生曾说,教育的最髙境界应该是达到三 个和谐。即让学生与自身生命和谐、与周围生命和谐、与大自然万物和谐。®生命教育的核 心精神应是对人及其生命的人文关怀,而生命教育之本质乃在于创造一种广泛的和谐。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说,和谐乃是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应与客观对象世界保持相互平衡 和适度的关系,即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四大基本关系中,强调二者 之间的相互适应和相互包容。因此,生命教育首先要让青少年学会与自身的和谐。人类最 大的痛苦往往源于自身的不和谐,世界不和谐的根本也源于个体生命。个体生命的不和谐 主要表现为人格的分裂状态。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剧增,脆弱的心理容易导致心态的 扭曲,人格的分裂。所以,生命教育首先要培养青少年健康而坚实的心理。

一个和谐的个体生命,总是身心健康的统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生命教育的一个 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要塑造一颗高尚的心灵,首先要培养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心理健 康是心灵髙尚的必要前提。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既不因自己 的优点而狂妄自大,骄傲自满,也不因自己的不足而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而是善于正确地 “自我接纳”,并努力自我完善。生命教育应让青少年学会管理自己和自我调节,对自己既 不放纵,也不苛求,乐观自信,积极进取,能够充分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教 育还要培养青少年一种在任何境遇下都能寻找到积极因素的心理机制,让青少年能够自如 地应对生命中的无常与困境,并能把生命进程中的危机转化为自己成长的契机。教育的本 质就是让青少年的心灵看到生命的光明,为他们建立一个心灵的家园,为他们点亮一盏心 灵的明灯。

与此同时,生命教育也要让青少年学会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是 类的生命的一分子,是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个点。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是与同他 人的交往和关系密切联系的,人一生的快乐、烦恼、悲伤、爱与恨的情感,也同样是与他人 的交往和关系分不开的。生命教育必须开展人际交往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一方面使青少 年掌握交往的规则,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另一方面,培养青少年 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学会接纳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与世界共融共在。生命教育要让

青少年成为既自我尊重,也尊重他人;既悦纳自己,也悦纳他人;既肯定自我,又成全他人; 既能全力服务社会,又能得到社会充分肯定的人。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教育的目标 是培养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人下人,更不是人外人。”®

此外,生命还要让青少年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谐意识的教育应包括社会生活教 育和生态环境教育,使青少年明白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还要保持必要的克制,同时也 要尽可能地对其他生命保持尊重和关照,以维持自身和大自然之间的动态平衡。

自然具有生命意义,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针对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工业污染和环境破坏现象,曾提出“归返自然”的口号。这个口号其中一个深刻的涵义就是要求人们回到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并以大自然的美丽来批 判人类社会的偏颇和人性的丑陋。卢梭认为人与自然界本来就是一体的,不能分开,因为人类生命的源泉就在这里。如果把人与自然界截然对立起来,以“立法者”自居,以“主宰者”自居,那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的生存意义丧失,精神家园失落。®因此,生命教育应让 青少年学会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像善待自己和家人一样善待自然。只有这样,人类与自然 才能长期共存,共创永恒。

四、终极关怀 

对终极关怀的探问,是生命教育的升华。一个有终极关怀的人才会真正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体味生命之丰富、之美好,也能坦然地面对生命之无常,享受生命之苦难,达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境界。对于生命教育而言,终极 关怀的基本涵义就是强调人应该具有完美的人格,髙尚的心灵,应有理想、有信念、有信仰,能够真正地超越一切世俗功利的束缚,达到真善美的崇高人生境界。美国当代著名的 思想家丹尼尔•贝尔说过:“每个社会都设法建设一个意义系统,人们通过它们来显示自己 与世界的联系。……在这些领域里丧失意义就会造成一种茫然困惑的局面。”®现实教育中 知识本位、技术至上,加上政治、经济等外在于教育自身的因素的强行介人,使教育演化为工具的教育,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教育的终极使命一度被忽视。教育把学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而没有教会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欣赏生命的美好。缺乏终极关怀的教育,最终只能造就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没有追求的灵魂。一个人如果漠视理想层面的探求或随便选择生命目标,就很容易让各种无名的欲求牵着鼻子走,而做出本末倒置的抉择来。正因为如此, 现实中才会有那么多青少年因为自己一时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选择结束宝贵的生命,一旦闯关成功上了大学,就失落了生活的目的,甚至生存的意义,只能整天无奈地“享受”着无 聊和郁闷。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会去追寻存在的意义与目标。法国著名思想家托克维尔指出,人类社会如果不追寻存在的意义与目标“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就根本无法存在。” 人即使在大部份时候能麻木于日常生活,对存在无所疑惑,然而,人毕竟不同于快乐的猪,饱食终日便能无忧无虑。神学家拉内说得好,人是一种“发问的存在”,只要人活着,他就要去探求活着的意义,从而不断超越自我,直到达于至善或无限的境界而后己。作为一种特殊生命的存在,人并不会满足于现实世界的追求,而是在不停地寻求着对于自我的无限超越,追求自身有限性的不断突破,从而赋予单调的生命活动以永恒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著名存在主义思想家蒂利希所说的“终极关怀”。

生命教育应让青少年明确自己的终极关怀,要让青少年认识到追求生存条件和追寻生命意义是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追求享受和享受人生不能混为一谈。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现实生活中许多富裕起来的人在物质生活丰富之后,却并没有感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反而倍感心灵的空虚和精神的失落,这正是由于他们已经在某种层面上离开生命本身的核心意义去寻找生活。要让他们明白,一个人的生存不能没有“面包”,但如果将“面包”问题 看作是生命的全部,不仅找不到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找不到生活的目的、人生的支柱,而且也不知该如何面对现实世界中的种种波折和苦难,甚至某一天发现自己的“面包” 没有别人的大,也会怨天尤人,失去生命的乐趣,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没有终极关 怀的生活,将会造成人与自然的疏离、与社会的疏离、与生命的疏离,最终丧失生存的意义。

同时,生命教育还要告诉青少年,一个人只为自己或少数人活着是不可能有终极关怀 的,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他人、社会、人类命运联系起来的人,才会真正找到生命价值的根 本。一个人只有在关心他人、服务社会、为改善人类的命运而努力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验 到生命的丰满与心灵的充实。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这句话深刻地诠释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宗旨。生命 教育更应最直接、最广泛地体现教育这一神圣的宗旨。让生命教育为年轻的生命多注人一 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努力达到教育之于生命的最髙境界——带着对 生命的了知、洞察和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像寻找珍贵的金子一样去发现和唤醒 生命的潜能,激发生命的活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生命教育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 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