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怎么能像当科长(处长)一样当校长

标签:
学校校长科长 |
分类: 教育管理 |
柳袁照:怎么能像当科长(处长)一样当校长
柳袁照八子
校长视野
本来写这篇文章不是用这个题目,准备用“教育的小格局”。因为感觉现在的学校差距太大了,不是说办学条件的差距,办学条件是有差距,但是这种差距不是教育的根本差距。同样的办学条件、在同样的文化背景下、甚至在同一区域,学校会办得很有差距。这种差距是办学高度上的差距,落差很大,格局大、格局小,一目了然。有的学校的办学视野,就在眼皮底下,甚者丢掉办学宗旨,本末倒置。
追究原因,很多。有学校自身的原因,也有教育主管部门的原因。有的说不出原因,没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原因?竟然把学校办成或机关。想想还是换了现在这个名字比较好,更形象一点。
1
经常看到学校里挂着标语口号。比如,为了迎接上面的评估、督导、检查,校门口往往会挂一条:“为了迎接某某检查,我们要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或着:“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以顺利通过省市督导检查”,类似情况,很多。学校工作就是为了检查?为获得一个好的检查结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目的?也不能说,这样做都错,只是感觉格局小了一点。
我们办学校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迎合领导?这个问题很简单、很明了,为何在实际工作中会摆不正关系?
比如,现在强调安全,很对。不过,现在的许多举措不是为了安全本身,而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形成系列的安全工作程序。学校要搞一个活动,凡事涉及到学生,需要层层报批、填表格、盖图章,要忙几天。遇到上级部门的经办人员、领导忙,开会、出差了,要拖上好几天。这些表格、图章,其实与安全不安全没有根本关系,该出事故还是要出事故,还不出事故还是不出事故。只是万一出事故有了一个说法。学校说,我去报批过了,科长说我报过给局长了,局长说一切都是按照程序做的。一旦出事故,追究不到责任。至于这项活动该不该搞、这件事该不该做,做了会对学生产生多大的影响,不是首先该考虑的。
2
我曾不断地问自己、问大家:当下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最缺什么?最缺什么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比如,缺担当,责任的担当。师生的生命成长是第一位的,这是唯一的标准。除此之外,对于学校来说,还有什可以做的事情呢?应该做的事情呢?还缺什么?有人说,缺良知、缺良心,一点不错。
学校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格局。校长格局不大,学校的格局也不大。比如,校长不读书、不理解教育的历史与现实、不追求教育的境界与理想。校长凭经验办学、视野从来离开过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总是在具体的事务圈子里兜来兜去。校长只惟上,以领导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只知道投领导所好,紧随其后,亦步亦趋。假如领导有水平的、有境界的、有想法的还好,还能跟着干得八九不离十,万一领导不是这个样子呢?学校不是一场灾难吗?
3
我曾在教育行政机关工作过,我了解机关的运作模式与特点。首长负责制,保证了政令畅通。下级下级服从上级,领导指向哪里我们就到哪里,保证工作效率,是必须的。但是,学校不一样,学校有学校的运作特点。教育有教育自身的规律,不能按照行政的那一套。当下教育的可悲之处在于,学校的行政化倾向越来越重,官本位意识越来越重,行政手段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导致一些校长不用头脑思考,只用屁股思考。我曾多次呼吁教育局长教育家的诞生与涌现,当下,一个局长是教育家比一个校长是教育家还要重要。
比如,现在许多地方提倡教师的“系统人”,教师不属于学校,只属于教育局,人事权上收。财务成立系统结算中心,学校没有会计,只有报账员,校长签了字结算中心不同意,仍然无效。种种现象,不是一时一地。不是怪事吗?可是,到家早已见怪不怪,教育局往往把学校当作是一个机关处室,校长理所当然把自己当作科长(处长)。如此,出现办学小格局则是理所当然的,也怪不得校长,至少不能一味怪校长。
4
所以,我认为教育局长要成为教育家十分重要。但是,即使局长是教育家了,校长就不需要自己的思想、理想?假如,局长只喜欢蔡元培,我们大家都只读蔡元培,连陶行知的书都不敢读?假如,这个局长喜欢朱永新,校校都搞“新教育”?那个局长喜欢李希贵,校长都搞“新学校”?我们校长要有自己的内心坚守,站在教育的原点上,坚定不移,那是信仰、未来,那才会有教育的大格局、学校的大格局。我们还是要谨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你要做整个的校长”,虽然现在有些地方,没有把整个的学校交给我们,但是我们仍然要做整个的校长。
—END—
前一篇:孩子被欺负家长怎么办
后一篇:沟通成本高昂拖累家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