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总想要出新花样、出新闻

标签:
柳袁照八子教育出新闻 |
分类: 精华文摘 |
教育,不能总想要出新花样、出新闻
柳袁照八子 新校长传媒
昨天
有时候,在我们热情的背后,是浮躁,是对教育的不自信。
我对这个问题,思考已久。
出门远行,我对沉寂千万年的山水尤为敬重。几年中多次去西藏,西藏的那一方山水,寂静、洁净,人迹罕至的尤为如此,对我的启发很大。
喧嚣的地方让人浮躁,人多的地方,热闹,繁华,夺人眼球,可人静不下心来,除非内心坚定。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学校本应该是圣洁、寂静的所在,没有污染、没有侵蚀,自在宁静。
现实又是如何呢?教育成为热点,是好事,又令人担忧,热点过度往往会失去自我。这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自身的原因。有些学校喜欢、习惯、爱好成为热点,其中的重要表现是经常出新花样,不断出新闻。
出新闻本身没有什么不好,说明与人不一样,能突破平常,突破常规,有新的表现,呈现新的面貌。可是,总感觉到学校热得像“景点”,有些不妥。以热闹、喧嚣为荣。其实,学校成为“景点”后,我们能看到风景是天天变,日新月异的吗?
真正的风景或许是万古不变的经典。
我一直喜欢“真水无香”这个词。原汁原味、本色情怀,曾作为我们学校文化精神的重要表述。任何添加剂都会破坏事物本身。教育也一样,本色最好。有的时候,在我们热情的背后,是浮躁,是对教育的不自信。总想出人头地,总想与别人不一样,总怕被别人不注意、忽略、遗忘。于是,总是要搞点动作,发出一点声响,甚至惊天动地。
教育,不能总是想出新花样,因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对信念的坚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行动、行为,这是教育的规律与特点。教育是慢的事业与艺术,有人说她是农业,是农业自有她的生长周期,耕耘、播种、浇灌、除草等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周而复始的劳作,是必须的环节,不能随意改变。教育需要等待,需要有耐心,生命的成长自有其规律,教育只有尊重生命本身的成长规律,才能保证、促进人自身健康的成长。
历数这十多年我们走过的路,即是如此。有些事情当时是看不清楚的,当事人是看不清楚的。比如,最近大家热议某省的高考改革,说实话这些改革是按照当时的“形势要求”而变动,十几年中不断变化,先后实行了几个方案,当时不可谓不对,与高中课改相配套,不断调整。
可是,到现在再来看,社会比较一致认为是瞎折腾。许多学校跟得紧,也不断地“校本”配套改革,从课程上、课堂上、教材上变化、变革,产生许多“新闻”事件,被外省视为先进,来参观学习的不断,好不热闹。如今反思,似乎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教育与其他社会事业不一样,教育的对象是人。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以“景”为人。教育关乎人的生命成长的大事,来不得半点浮夸、虚假、自恋等恶习。有新闻,本身不是坏事、错事。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对事物有了新的认识,因而有了新举措等等,具有典型性,对别人有启发性、借鉴性,公布出来、报道出来,进而推广,成为“新闻”,这就是新闻的价值。教育工作也一样,所以大家重视教育新闻,但凡是不可过度,假如一个地方、一个学校三天两天出新花样,出新闻,这就不对了。
新花样过多,应该引起警觉、警惕。这个区域、这所学校,是不是浮躁、功利?是不是有非正常的因素在作祟?三天两天有新的举措、新的动作,天天改、天天变,以“新”为追求,会不会流于“标新立异”?
教育要耐得住寂寞,学校要善于坚守。扎扎实实,一心一意做教育本身的事、做学校本身的事、做校长本身的事、做教师本身的事,包括教育的行政领导做自己本身的事,认定宗旨,所谓咬定青山不放松。
做教育、办学校,不可片面追求新闻效应,要把握好度。新闻如云烟,作用、影响只是一瞬间。改革要与折腾区别开来,热情要与浮躁区别开来,效率要与功利区别开来。教育的折腾、浮躁、功利,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了。
少一点新闻,多产生一些朴实的典型,能够推广、推行的典型,不浮夸、不做作、不伪饰,才能为人民群众真心称赞。
2018年7月25日,于旅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