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惩罚教育,良药总苦口?不

(2018-04-14 11:17:50)
标签:

班主任

处罚

教育

分类: 教育管理
惩罚教育,良药总苦口?不

惩罚教育,良药总苦口?不

原创 2018-04-02 严育洪 德育报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的弟子评价孔子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温而厉”是指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既温和又不失严厉。这里不妨借用一下,意指惩罚教育是在严厉严格中蕴藏着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另一种充满着温暖内核的教育。

那么,怎样让惩罚教育这味良药不总是苦口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巧妙而艺术地运用惩罚,与有效的赏识教育一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下面就列举一些让惩罚教育“不苦口”巧妙而艺术的做法,供参考:
   
 有一种惩罚叫“安抚”

“给你一个教训,让你长个记性。”这是我小学语文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听闻此言,我们都很怕,担心他手上那根长长的教鞭落下来,不轻不重地打在手掌上。痛倒算不上什么,丢人。谁谁谁又被老师抽鞭子了,传出去多难听啊。
我成绩一向很好,背书写作文在班上名列前茅,所以没挨过语文老师的教鞭。
但有一次,我还是挨抽了。这里有个小插曲。  
因为大家知道我成绩好,从来没挨过语文老师的教鞭,所以几个人合伙搞恶作剧,故意在我的作业本上乱改一气。作业讲评时,从未受罚的我,头一回被老师点了名,然后,我走到讲台边上,按老师要求,伸出右手,打开手掌,任老师抽了三鞭。
 第一次挨抽.并不像其他同学说的那样不算痛。我感觉很痛,更感觉丢人,立即争辩起来:“我没有写错!肯定是谁捣的鬼!”老师没听我的,反而更严厉地训斥:“还狡辩?再抽三鞭!”可怜我那小手,又被抽打了三下。
事后,语文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的手掌摸了又摸,暖语安慰,让我备感欣慰。语文老师说:“知道你是不会写的,但事实上你真的错了,哪怕那是其他同学篡改。错了就要挨惩罚,这点不能变。惩罚了你,也间接地惩治了他们!”
果然,我挨抽之后,其他同学也跟着认真起来,朝着好的方向转变呢。

傅维利教授指出:“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而秘诀是真爱,让爱产生教育的智慧。”为了使惩罚达到预期教育目标,我们应该建立惩罚同体观。所谓惩罚同体观,即在学生看来,教师与自己是处在同一立场的,对自己实施惩罚是从学生自己的利益出发,是为他好。上述案例中,教师事后对学生暖言安慰,作用就在于此。这样,学生也就能亲其师,信其道,勇于改错并积极主动接受惩罚。有了良好的情感基础,一些惩罚的量度即使有些严厉,也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即使惩罚的量度较轻,也会被理解成“老师故意找我的茬”,而产生进一步的对立或对抗。情感基础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的教育者面临同样的情境,使用同样的惩罚方式和量度,会有完全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教师能让学生感觉到“被惩罚着,也是美丽的”,那你一定是学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师。
 
 有一种惩罚叫“唤醒”

  一天上写字课已有七八分钟,有两名学生才背着书包进到课堂。这两个孩子经常迟到,并不是时间不够,是他们总在路上玩耍忘记了上学的时间,每次碰到他们迟到,我除了告诉他们早点儿到之外,就是再次强调上课时间。可是他们是今天记住了,过天就忘,仍时不时迟到。
    看到他们进到课堂还气喘吁吁的样子,我并没有让他们坐到座位上,等他们喘息平稳下来对他们说:“今天你俩的小脸红扑扑的,真好看!快笑一笑,把你们的笑脸留在照中。”说罢我拿起随身携带的相机为他俩拍了一张。
俩孩子茫然地看着我,在座的同学也有些摸不着头脑。我便告诉同学们:请他俩对着相机笑,由于迟到不好意思,他们怎么也笑不出来。我拍下的是他们尴尬的样子。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老师今天将你们做错事的表情留在相机上,是希望你们以后每天都能带着快乐的面容走进课堂,好吗?”两个孩子使劲点头,之后再也没有迟到过。

 教育的本质在于以生命唤醒生命。惩罚的智慧在于唤醒良知,点亮心烛,照亮人生。肖川说:“在我们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对待暂时在某方面后进的学生,要更多地给予他们温暖的感化,让他们多一分真诚的感动,唤醒、激活他们心中潜藏着的对于美好生活与美好事物的向往,这是与对人性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相联系的。”

有一种惩罚叫“引导”

一位学生在宿舍里经常恶作剧,说俏皮话,闹得大家无法睡觉,教师便“罚”他为“睡前娱乐一刻钟”节目的主持人,使他成为遵守宿舍纪律的模范;一位学生一贯不按时值日,教师“罚”他当一周的卫生委员,使懒惰从此与之远离;一位学生上课时不听讲却描摹山水人物,教师“罚”她当班级义务办报员,使班级的黑板报变得丰富多彩……
一位学生平时做事缓慢,而且上学经常迟到。老师多次劝说,教育效果并不明显。想到他体育不错,于是教师“罚”他每天早晨提前到校,在操场上跑两圈后再回教室上课,以一个星期为限。同时,交代同事和同学,看见他在晨练就多给他鼓励,表扬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样一来他认为自己是在晨练,而并非是在接受惩罚。一个星期后,他有了明显的改变,成绩也有所提高。在校运动会上,他还为班级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更增强了他全面进步的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  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也要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成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惩罚以爱为中心,不仅要指出不足,更要给予学生希望,从“污点”或“缺点”或“弱点”中发现“亮点”,最终引导成“优点”。
  
有一种惩罚叫赞美

一个班级的门锁眼总被人塞进东西,教师在细致调查后,确认是邻班两个被他批评过的男生所为。
 一天放学后,这两个男生又往他们的教室门锁里塞火柴梗,这位教师不动声色地走了过去,两个学生慌张起来,以为老师会大发雷霆,可这位教师装作没事的样子,说:“请你们帮忙把锁眼里的东西掏出来。”两个学生没办法,掏了很久才掏出来。这位教师首先表扬他们的心细手巧,然后说:“这是谁干的,他这轻轻一塞,却害得你们掏了半天。”说完,他还谢谢两位男生。

孙云晓明确指出:“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所以,惩罚必须当机立断,“当场”实施教育,身临其境的效果是最好的,否则就会时过境迁,降低教育的效果。

   有一种惩罚叫“转换”
     
几个小孩正在起劲地摇一棵小树,一位教师跑过来大声呵斥道:“撒手,小树被你们弄死了!下午罚你们劳动,给小树浇水培土,听到没有?”几个孩子吓得低下了头。
面对同样的情景,老教育家孙敬修是这样“惩罚”的:他沉思片刻,慢慢地走到小树前,并把耳朵贴在了小树上。孩子们感到莫名其妙,问孙爷爷在干什么。孙老说:“你们听,小树在哭呢,你们把它的命根快摇断了。”孩子们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孙老继续说:“那么,我们去拿铁锨和水桶好吗?”孩子们飞快地拿来了水桶和铁锨,孙老和他们一起给小树浇水、培土。以后,“受惩罚”的孩子们一个个都当上了小树的“卫士”,经常为小树培土、浇水。

同一件事情,同样是惩罚,孙老师的惩罚通过情境切换,巧妙
地把“坏事”变成了“好事”,被教育者通过情感的切换,也美妙地从“坏人”变成了“好人”。教师所呈现出的温暖的善意和人文的关怀,使孩子们在“润物无声”中欣然接受了惩罚并改正错误,让孩子们感到接受惩罚也是在获得一种享受、一种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