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国平:语文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文化上有根的人

(2018-02-07 09:41:12)
标签:

周国平

语文教学

使命

分类: 语文教学
周国平:语文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文化上有根的人

周国平:语文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文化上有根的人

2018-01-30 周国平 新校长传媒

周国平的文章常被选入语文课本和试卷,面对条分缕析的教参解读、踩点给分的参考答案,这位作家本人是如何看待的?分享一篇周国平的演讲,其中对于语文教学使命与现实问题的解读,值得教育人深思。

对“标准答案”的思考

我想谈的主题是语文教育和中学生阅读。为什么把语文教育作为一个重点呢?

我去年出了一本书叫《对标准答案说不:试卷中的周国平》,起因是这本书的编辑收集了55篇语文测试的卷子,卷子里的阅读理解都是选的我的文章。对于每篇卷子,都有参考答案,我看了以后写了点评。

我很有感慨,首先我觉得语文老师对我太厚爱了,把我的文章作为语文测试阅读理解的考题来做。

所以我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说我早就读你的书了,一问就是中学的时候读过我的文章,或者课本里的文章,所以我真的非常感谢,中学生课堂这是一个多么大的一个通道啊,我很多东西通过中学语文课进入了孩子们的视野,对他们发生影响。

有一次我到北京一所中学,有个男同学站起来说:周老师,你还活着啊?他说我以为你是民国时期的人物呢,因为课本里面老出现的人恐怕就应该是一个古人了吧?当时我非常快乐,也非常惭愧地向他道歉:“因为我还活着”。

所以我就有一个问题:像这样一种测试方式对不对?

有一回,我朋友上初中的小孩,拿出一份考卷,是我的一篇文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他说,周伯伯你自己做做看,我就做了。

做完了以后他按照标准答案给我打分,我得了69分。他特高兴,因为他得了71分,比我高。

所以我的文章被选作语文考卷,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直接观察现在的语文教学,去思考这个问题。

语文课的使命

一是母语训练,二是培养人文素质

上语文课到底是为了什么?语文课的使命是什么?我觉得是两个。

一个就是母语训练。

对中国人来说,用母语来听说读写,这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爱母语就是爱国。

因为母语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的最重要的精神纽带,也可以说母语就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特征。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消亡了,这个民族就不存在了。

中国的文化传统就保存在母语里、文字里,现在我们开放了,很多孩子以后可能不一定在中国生活,但是我想只要你在母语训练上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到天涯海角你都是有根的。

但是如果母语方面是空白的话,或者是基础很差的话,那你将来就不知道自己什么样,你就觉得自己没有定位,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不光是一个技巧的问题,一个对付我们现在学习的问题,它就是培养一个文化上有根的人。

另一方面是人文素质的培养。

从学习的内容来说,除了听说读写,还有两种能力:一个是感受能力,即心灵的感受能力;还有一个是思,即独立思考的能力。

心灵的感受能力和头脑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两种素质就是人文素质,这两种能力好的话,人文素质就会提高。所以“听说读写”背后的就是“感”和“思”。 其实母语训练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两者是分不开的,而且共同的途径都是通过阅读和写作来培养。

语文教学中正确的“读”

我想要强调的就是要正确的“读”和正确的“写”。

什么是正确的读?现在语文教学的那些试卷,我觉得有的定位错了,把语文定位为一门知识,语文绝对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其实是能力。

你看那些语文考卷基本上就是考两类东西,一个就是语法修辞,比如论证方法,我看了这些卷子之后才知道有这么多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正反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这都是在我的文章卷子里面出现的。

说实话,我写这些文章的时候,哪里想到这些论证啊?所以像这种这方面的知识要不要?要,可以默默地领会,没有一个人是靠这些知识写出好文章来的,写出好文章的人不一定能说出这些知识来,但是这些知识是融化在一个人的本能里。

另外就是考课文归结知识的问题。从内容上来说,归结为某些知识要点,什么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哪个句子背后什么含义……当把语文归结为知识的时候,实际上是缩小了语文的概念。

一篇好课文真正的含义要比这些知识大得多,而且如果这些知识都是有标准答案的,实际上就会逼迫学生去猜那个标准答案是什么,结果是阻碍了理解,不是推动了理解。

真正的理解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我认为,真正去阅读一篇好文章的时候,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文章本身它有一个含义,但这个含义一开始是不知道的,不清楚的,朦胧的,绝对不是可以写成几条是什么什么,规定下来的。

另一方面,阅读的时候,也不是一片空白的。我们生活过、阅读过很多东西,心灵里面是有积累的,是带着这些积累去阅读的,如果你心里面是一片空白,什么都读不懂。所以,一个真实的理解过程,就是心灵的积累和文本的含义互相作用的过程。文本越丰富、心灵的积累越丰富,你理解越丰富,这个理解越成功。这是我对阅读的理解。

有的人说了,怎么考试啊?又不能标准答案,又不能强调知识,那怎么考试?我是主张写读后感、写书评,这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来。

怎么样才算正确的“写”

怎么样才算正确的写作?

第一,诚实。

第二,准确。

第三,简练。

什么叫诚实?就是说写的时候要写你真正感受到的东西,不要编造。

但是现在经常发生这个问题,作文题目学生完全是没有经历过的,是没有感觉的。你一定让他写,只能编造了。经常还有一个要求,题目下面哪些要点必须要写出来。我很奇怪,哪怕面对一个共同的题目,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怎么会有共同的要点呢?
   
第二要准确,一个人写自己真情实感的时候,一定会去找那个准确的词汇和方式来表达。

我反对要写得优美什么的,让学生积累了很多好句好词,写作时把这些东西给用上。这等于是让他造假,没有体现真实的东西,而且千篇一律。真情实感用准确的文字表达的话,一定是独特的。
  
另外要简练,少废话,因为一旦有废话的话,属于你没有感受到的东西。写作过程体现的是一个人真实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正确表达的能力。

精神成长需要营养

最后我特别想强调一下阅读。

中学时期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绝对不要限于课内,应该大量的课外读物。

青春期是一个人一辈子读书的习惯和品位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关键时期。精神成长需要营养,营养从哪里来?就是来自书本里面。

精神成长需要环境,通过阅读,你不光是生活在自己周围小世界里面,你是生活在整个人类大世界里面,所有精神成长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里面,去进行思考、进行感受,你就会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