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标签:
朱永新说教育幸福完整 |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读《朱永新说教育》
王营
近读朱永新教授的《朱永新说教育》一书,感触良多,收获满满。
作为一名对中国教育有着深厚感情的政府官员、大学教授、教育学者和博士生导师,近年来朱永新教授一直在各种场合、通过各种渠道为教育奔走呐喊、建言献策。本书是作者应青岛出版社之约,以最近几年撰写的文章为主体,整理的一本教育文集。该书被中国教育报刊社评为2017年“教师喜欢的100本书”之一。
虽是一本文集,读后并不给人散乱堆砌之感。书中贯穿了作者对中国教育的新思考,对未来学校的新设计,对新教育实验的新想法,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全书语言魅力四射,富有激情,读之像走进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在欣赏华美乐章的同时,享受了一场思想的盛宴。
书中给人启迪最深的是作者谈阅读的文字。在《改变,从阅读开始》一文中,作者饱含激情的写到:“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家园”。
这些观点振聋发聩、催人警醒,使我们对阅读的重要性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阅读是人精神成长的催化剂,没有阅读,我们的灵魂就会永远处于贫瘠的沙漠地带,不会长出精神的果实;没有阅读,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创造璀璨的文化,这样的民族既没有过去,也不可能有现在和将来;没有阅读,学校就不能被称作读书的地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阅读,人类就无法创造城市文明,使其成人们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但是,这些看似浅显却又深刻的道理并不被人所理解,也少有人去践行,尤其是不被我们这些自称“教育人”的人所理解。我们的许多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除了阅读几本教材和教参之外,几乎没有读过其它书籍,导致教书育人本领恐慌,精神生活贫乏;我们的许多中小学一切围绕分数转,严禁学生读课外书,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几乎成了摆设;我的很多家长不但自己不读书,而且反对孩子读书,孩子的课余时间除了刷题,就是去课外辅导班;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或者身处公交车、地铁上,你看到的是一个个全神贯注紧盯手机屏幕的“低头族”,很少看到聚精会神的读书者……种种迹象表明,倡导全民阅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势在必行!
正是凭着这种历史感和责任感,朱永新教授从2003年两会开始,连续十一年在全国两会上呼吁建立“国家读书节”,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倡导建设“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城市”、“书香家园”。虽然建立国家读书节的提案至今没有成为现实,但他所倡导的读书理念已深入人心,在一些地区,全民阅读的氛围已初步形成。
朱永新教授不但是一个阅读的倡导者,也是一个脚踏实地的行动者,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他领导的“新教育实验”,已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在《新教育实验的理念、精神与行动》一文中,朱教授阐明了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理念,即“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落实这一理念,新教育实验策划了“十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育”。这十大行动,皆需以阅读为根基,通过倡导“共读共写共同生活”,让读书成为师生正常的生活方式,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
读完此书,我一直在想,假如时光倒退二十年,让我重新回到学校当老师或者做校长,我将不再把追求分数做为教育的唯一目标,我将忠实践行朱永新教授提出的“十大行动”,让书籍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食粮,在书籍的润泽中,追求绿色、可持续、全面发展的质量,重构学校精神文化,让师生真正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后一篇:世界正在悄悄奖励有教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