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跃林:言必创新,动辄改革,学校为改革而改革就是折腾!

分类: 精华文摘 |
姚跃林:言必创新,动辄改革,学校为改革而改革就是折腾!
2018-01-11 校长会
改革,只有切中必要性才有意义;创新,只有找到阻碍发展的症结,使得问题迎刃而解才有价值。成长需要等待,教育应该静心,不必改的应当少改。
无关紧要的“创新改革”
朋友在微信圈中介绍,某学校新校长上任,非常注重教育细节,学校面貌为之一新。其中一例为该校校名由学生题写,每年一换。朋友认为,比起请领导或名家题字的常规做法,“千手同书校名”的创意更有教育意味。
笔者以为,开展“千手同书校名”的活动确实是个不错的创意。该校铭牌使用学生的题字亦未尝不可,但此举无须效法。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教育的本质未发生根本改变的今天,一味追求学校改革创新的做法,值得警惕。新校长上任,尤需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勿将学校改革的可能性混同于必要性。
可能,即可以实现的、能成为事实的。显然,有可能改变形态或方式而无碍大局的“改革创新点”所在皆是。大到校园翻修,外墙变色,小到更换窗帘,移栽花木等等,“翻天覆地”毫无难度。即使经费紧张,只要愿意,短期内亦可通过举债使之面目一新。但类似的“创新”并无太大必要性,不改或一段时间之后再改皆无关紧要。所谓必要,乃不可缺少、非这样不行的。改革,只有切中必要性才有意义;创新,只有找到阻碍发展的症结,使得问题迎刃而解才有价值。成长需要等待,为改革而改革就是折腾,最终徒留笑柄。
有些“改革”是炒出来的
遗憾的是,将学校改革的可能性混同于必要性,进而患有“改革多动症”的人并不在少数,某校形成了“一所学校、三级校长、两级学校、纵横交错、互为织网”的管理模式。三级校长分别指校长、“校级教师执行校长”、“年级分校教师执行校长”。两级学校,即第一级是学校中心管理级,第二级是以年级为单位的分校(年级)管理级。简单地说,就是这所学校除了有一位“真”校长外,每天还有一位教师担任值日“校长”;每个年级是一所分校,分别有一位管事的“校长”。为什么会生成这样的制度?笔者认为,这或许与人们潜意识里的官本位思想不无关系。然而,无论从创新性还是从实用性上看,真正有效的学校管理都不会在这个层面发生。
类似的“改革创新”时常见诸报端。非但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反而恶化了教风和学风。老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于教育大局毫无裨益。
改革要谨慎
教育改革涉及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其潜在的成本非常之大,远远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另外,某些校长,言必创新,动辄改革,无事自扰,与不恰当的政绩观也有关系。缺乏“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急于求成,以一己之好主观臆断,殊不知干扰了一线教师的正常工作节奏。由于没有群众基础,又缺乏民主监督,改革往往不了了之。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对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应当遵循“绿色环保”的原则,既要看到它的作用,还要看到它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加以谨慎选择。学校的标志也是文化,如何保护和利用并非一改即可万事大吉。因此,改革要呼应必要,创新也要勿忘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