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学”/不“会”学,把学生分成了两个世界!

标签:
会学不会学素质教育考试成绩 |
分类: 教学教研 |
会“学”/不“会”学,把学生分成了两个世界!
2018-01-10 蒲公英教育智库 新校长传媒
核心提示: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无休激辩,往往忽略了这样的一个追问:
“学习能力”本身是否也是一种素质?
如果孩子具备足够的“学习力”,分数的获得,是否本来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如果把“学习力”化为更加符合普罗大众认知的表述——会学
你是否发现,身边那一个个“会学”的孩子,恰恰就是分数与综合素质齐头并进的孩子?
问题只是,怎样才能会学?
倘若你承认“过程决定结果”这一世间铁律
不难推论:预习、听课、复习、作业、错题管理、考试……一个个贯穿在“学习动作”之中的“学习环节”,就是过程!
系统、科学、全面的解决过程,必然通达“会学”的彼岸!
否则,感恩教育、挫折教育、鸡血洗脑……都是短期的兴奋剂,是做秀,而已!
只有回归过程,方能从根上解决问题,全科提分
更能,以素质教育的手段,达到应试教育的结果!
世界,正以“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度发生剧变!
教育的变革,尤其深刻!
美国,作为全球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
近二十年来,所有的教学改革,
越来越多的,紧扣让孩子自己“会学”的主题而展开!
因为,在美国的教育家们看来
传统的教育,只是单向灌输给孩子们“关于世界的事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真正以孩子为主体的角度,让他们变得“会学”
才能学会“深层、联系、连贯”的知识,发展“真正为他未来的事业、生活所必需的能力”
这,才是教育带给人最核心的竞争力!
我们的近邻日本
原本,其传统课堂与中国相似,大搞填鸭式教学
2003年1月,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出版,像一颗深水炸弹震惊了教育界!
以佐藤学为代表的日本教育人,以改变“学习”为目标,以“学”为牛鼻子,让孩子的学习“真正发生”。这场变革席卷日本,被称为“静悄悄的革命”——一场关于“会学”的革命!
美国的教育搜索热词分布图,明显体现出关注“会学”的重心偏移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掀起了一场关于“会学”的革命
世界教育的大势,明白无误:关于学习的重心,正向“会学”的方向偏移
此时,我们的孩子,现状又是如何?
现状便是——
孩子们悄然分成了两个世界
孩子们中间,存在着这样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
一个,叫做不“会”学;一个,叫做“会”学!
学习差,成绩上不去,就是不“会”学!
这两者的差异,真有那么大?
让我们看看身边的场景,那一个个尖锐的对比,是否让你如此熟悉
有一类孩子,学期开始,制定起学习计划两眼都放着光!早上、中午、晚上、周末……时间排得满满,背单词、刷题、单科强化突击……学习任务一个不落,可是——
执行一周,作业太多,背单词放一放
执行两周,老师经常占晚自习,题,没时间
执行一个月,家长增加了一个补习班,周末计划完蛋!
不出意外,又一次,计划失败了!
回头再看那计划,就像一张空洞的时间表,一纸简单的任务堆砌,静静躺在纸上,嘲笑孩子!
但总有不一样的一类孩子,要做,就做“可执行”的计划,他像建筑师规划蓝图一样,眼神里,都透着“大局观”——
计划之前,就考虑清楚自己学习的优劣、长短,以此定好计划的目标、分出轻重缓急,再辅以可以实现的时间安排,甚至,提前考虑了干扰执行的种种因素,并想好应对之策
结果,一切都执行得那么顺利,纸上的计划,真的带来学习的变化!
学习计划的精髓是“执行”,而执行,不讲如果,只讲结果!
不“会”学的孩子,空留“要是我执行了就怎样”的如果
“会”学的孩子,收获“我执行、我涨分”的结果!
有一类孩子,要么不预习,要么说起预习,就拿起书本翻两页,顶多再勾几笔重点,到了课堂——
预习的内容老师不讲,不合拍!
预习的内容老师只讲了一部分,不同步!
预习太肤浅,上课依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白费力!
结果,和老师永远不在一个频道上,依然只有空空的脑袋和一副耳朵,到头来,反倒抱怨预习“没用”
但总有不一样的一类孩子,不仅有主动预习的习惯,而且在预习时——
不仅运用课本,还把教辅、笔记,都用了起来
不满足于“看”,还选择适合自己的题型去“做”
关键在于,他在此之上有了自己的“思”
他的头脑像芯片般运行,动作像瑞士钟表般精准,他带着预习发现的问题、产生的思想走进课堂,唰唰地“收割”课堂知识,还收获了伴随终生的珍贵礼物——自学能力!
学习如赛跑,预习是合理的抢跑
不“会”学的孩子,一起跑落后一个身位,苦苦追着跑!
“会”学的孩子,像博尔特一样满脸“被追赶”的写意!
有一类孩子,听课爱走神、讲话、抖腿……就算强迫自己专注起来,却老是抓不住重点、提不出问题,懵懵懂懂度过无数个40分钟
课后问他“懂了吗”,总是回答“懂了”。可当问起“今天的课有几个知识点”、“重难疑在哪里”、“题会做了吗”……一个都答不上来,黄金般的课堂,接收的知识全是夹生饭!
但总有不一样的一类孩子,不仅提前做了预习,课前就像战士临战准备武器般,课本、作业本、文具都摆得更整洁清爽
听课时即使偶有走神,也能迅速切回
老师语气一加重,立刻意识到重点来了
课后,还会对知识反刍……
他们不只像常人所想,只有“专注”,更让思想的碰撞、知识的加工在课堂发生,赢在听课主战场!
听课,是传播与接收、思考与对话的交互,是学习的主战场
不“会”学的孩子,主战场输了大局,别想靠几次“小战斗”逆袭
“会”学的孩子,运筹帷幄,在主战场毕其功于一役!
有一类孩子,根本不懂得,在平时就运用复习,把孤立、零散的知识点,抓住点,连成线,变成面,织成网,他们的知识之网千疮百孔、漏洞百出
只有到了考前,才想起“临时抱佛脚”,甚至连“抱佛脚”也不讲点方法——
只知死记硬背、拼命刷题、胡乱翻书,甚至,像抓救命稻草般突击问老师、问同学
但总有不一样的一类孩子,平时再忙,总会挤出时间及时复习,每周、每月,复习侧重各有不同,井井有条,早就编好一张密不透风的知识大网
到了考前,他们反而像个经验丰富的渔夫,胸有成竹地最后检验“知识之网”还有什么漏洞,及时弥补,只要一下网,就捞到学习的大鱼!
复习,绝非应付考试的临阵磨枪,而是编织知识之网的不二法门!
不“会”学的孩子,把复习当作应考的“过场”
“会”学的孩子,深谙织网之道,赢在体系!
有一类孩子,记笔记时,如同一台复印机,手、眼、耳都在,就是缺一个“头脑”。
就算漏听了内容,记!
老师讲的所有内容,不管轻重,记!
而且,他们只在课堂记!
到头来一看学习的结果,却发现笔记再工整,不过像“做秀”,感动了自己,感动不了成绩
但总有不一样的孩子,他们记笔记时多出的,正是“头脑”——
看上去他们的笔记,似乎不是最工整的,但细一看,却条理分明、重点清晰
他们在“记与听”之间首先选择“听”
他们有选择地记下老师的重点
他们的笔记,早在预习时就开始啦!
更牛的是,他们事后还会及时整理,复习时把笔记用起来
笔记,是他们最趁手的武器,能真正帮到自己思、悟、用!
预习是口腔的咀嚼,听课是胃的消化,复习是肠道吸收,笔记,是消化的管道
不“会”学的孩子,治不好学习消化不良症!
“会”学的孩子,尽情享用知识的饕餮盛宴!
有一类孩子,做作业就如顽疾,拖拉、应付、不规范、潦草、马虎、遇到难题就卡壳……天天灯下苦熬,几乎没有一天睡过一个饱觉!可得到的回报,不过作业本上随处可见的红叉。
他们几乎每天都痛下决心,要改正作业的毛病,可坐到桌前就故态复萌。他们浑然不知,作业差,标在坏习惯,本在知识没学好。
但总有不一样的一类孩子,一看他做作业的方式,就透着一股不一样——
他们会在作业前复习知识,诊断出症结,解决“知识之本”问题
他们在作业中书桌整洁,预估作业时间、限时完成;就连草稿纸上的演算,也比别的孩子井然有序
知识学得好,作业习惯好,“标、本通杀”,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多出的时间,选择休息还是更多的拓展自己,自由、从容!
作业,反映着知识学习的成果,又导向考试的结果
不“会”学的孩子,只为作业“习惯差”挠头,却从不知“病因”何在
“会”学的孩子,看似作业习惯好,实则知识学得好,考试结果好!
有一类孩子,考前像无头苍蝇一样复习一通,考试中紧张得手心冒汗,老是抱怨“又发挥失常了”,看错、审错、计算错之类过失性失分成堆,偏偏到了考后,却把试卷胡乱一折,随手丢进了抽屉
他们不知道,考试既是上轮学习的小结,又是下轮学习的开始,像这样应对考试,失了过去,丢了未来。
但总有不一样的一类孩子,仿佛具备一种神奇的“考试能力”,考场成了展示自己“秀场”——
考前准备有的放矢,考试中永远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考后,反倒把试卷悉心整理,归纳总结
他们既能拿到分数,又能解决考试暴露的问题,“鱼和熊掌兼得”!
考得好,本身就是种能力!
不“会”学的孩子,总以为应试考的是“发挥”
“会”学的孩子,懂得考试是实力+心理+技巧的完美结合,有的放矢,各个击破!
有一类孩子,在每个周末的清晨,背着比平时还重的书包,像个提线木偶般,走在通往补习班,以及下一个补习班的路上
周末对他们,就是补习教室的方寸之地,窗外的阳光,对他们而言,好像不曾存在!
但总有不一样的一类孩子,周末即使偶尔补课,却从不滥补,也并没有因此耽搁一点点学习任务,当家人需要远足、聚会、看电影时,他从来都不是一个缺席者!
不“会”学习的孩子,永远没有这样的幸福周末!
周末,是张与驰,学与休的“平衡点”
不“会”学的孩子,周末这颗螺丝越拧越紧,时时处在崩断的边缘!
“会”学的孩子,周末张弛有度,在平衡木上翩翩起舞!
……
最后,你会毫不意外地发现,
成绩优异,甚至还才艺出众的,总是“不一样”的那一拨儿——
他们甚至早早拿到保送通知书,开始提前规划起了自己的假期
“会”学/不“会”学,两个世界的孩子,都应验了“过程决定结果”的世间铁律
预习、听课、复习、笔记、考试……那么多的“学习环节”,就是过程!
不“会”学的孩子,过程总是做不到、做不对!
“会”学的孩子,把过程做到了、做对了
命运,当然会给他们重重的犒赏——
周末几乎不补课,却成绩优秀;
很少刷题,却会洞悉题理、思路开阔;
不死记硬背,却会随机应变;
是学霸,却不是高分低能的那种;
他们不是呆头呆脑的郭靖
而是古灵精怪的黄蓉
他们是“会”学习的少年
在国际上,这个“范儿”的孩子,被叫做“学习的精灵”
“会”学,是这个时代的学习“王道”!
“高考”、“中考”都是选拔性考试——这是中国教育的基本现实。
只要“选拔”二字还在那里,成绩,就是绕不开的焦点
学校、学生、家长,所有的心跳,都围绕成绩剧烈起伏!
但同是选拔,教育改革的方向正让选拔的内涵发生质变!
走班制、建构式课堂、合作学习……
一切,都对孩子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再以曾经穷尽心力的那些手段——
请家教、大量补课、拼命刷题,不断延长学习时间……找到了症结,开准了药方吗?
不把孩子“学习主体”这个角色树立起来,
让他“自己动起来”,让他变得“会学”
所有的努力,不过是让孩子成为学习的奴隶,
让他像一只受惊的兔子一样,被学习撵着跑
他怎么可能在残酷的“选拔性考试”体制中胜出。
怎么可能面对这个强调终生学习,永续学习的世界?
前一篇:周国平:书是人生的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