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为人师:一位特级教师的自我反思

标签:
慎为人师建平中学指导教师 |
分类: 精华文摘 |
慎为人师:一位特级教师的自我反思
2017-12-26 郑朝晖 第一教育
一早,青年教师C君就发来微信,希望我去听一下她的试讲。为了这次公开课,她早些时候已经来问过我的。我当时谈了对她的教学方案的不同意见,她也说回去再想想。不过,今天去听课,发现她的教学方案基本保持了原来的思路,并没有改。我看着她在课堂上或侃侃而谈,或指导学生,心里忽然感到愧疚,因为,在我说了之后,她还要坚持原来的设计与想法,其中的纠结、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一个青年教师既有上课本身的压力,又有因为我们这些“资深教师”指点而造成的压力,其实真的是“亚历山大”的。
也许有人要说,这不是为了她好吗?有时候直接指出年轻人身上的不足,是加快他们成长的很重要的条件,期期艾艾,模棱两可,最后还是对青年教师的成长不利啊。这个道理固然是对的,但是,对的道理如果没有对的认知和对的方法,有时候未必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的。
具体到这堂课来说,这堂课是学习《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这是冯友兰先生晚年的一篇文章。这样的哲学家,又到了人生的晚年,首先是洗尽铅华,语言不会太过华瞻,其次,那么多人生阅历凝聚在其中,言简而意深。处理得简单,就平平地划过了,留不下深刻的印象,处理得复杂,就要牵牵连连,把冯友兰的哲学思想带出来讲,讲不好又把人搞糊涂。所以这样的作品其实是很难处理的。C老师抓住文章中一些反复出现的词语和句式,希望通过这样的分析把握文章的内涵。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样切入的角度太小,而且文章中语言形成反复的原因很多,也未必一定都是别有深意的,于文章学的角度看,这样的分析未必成立。所以建议她从文章组织材料的方面进行思考,而且也按照我谈话的惯例,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的讲了这样处理的教育价值,让C老师唯唯而去,甚至自己还甚为得意。——但是当我看到C老师上课的时候,还是从“重复”入手在进行她的教学活动的时候,忽然意识到,在这个之前,她一定经历了相当多的纠结与彷徨,自己有的心得未必愿意舍去,老教师说的,似乎又有一定道理,再加上人情世故方面的因素,这个课就掺进了许多与课本身无关的考虑了,以如此不纯粹的思虑去设计构思,不免左支右绌,自然无法自如地施展自己的手脚了。
我们说“名师未必出高徒”,原因还在于“名师”有时候太过强势,对于学生来说甚至是一种威压,这倒不是说那些名师都是“仗势欺人”辈,而是那种光环常常让人感到无形的压力。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好为人师,就是以己意强加到别人身上,说得好一些,就是强人所难,说的不好一点,那就是在他人身上证明自己的价值。而青年教师要不以这样的“压力”为意,坚持己见,其实其勇气还是很值得嘉许与钦佩的。以前,我一直说,上课应该是一个“随物赋形”的过程,因为教学活动就应该以成就人为目标的,随物赋形就是顺着学生的认知和逻辑去引导,这才是水磨的功夫。同理,指导青年教师,同样也应该是“随物赋形”,青年教师拿着自己的教案来请教,你的指导就是全部推翻,彻底重来,别人一点也没有思想准备,你虽然舌灿莲花,但他们却是莫知所以。另外一方面,上课就是一个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过程,他们对于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设想都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而你既不了解学情也不了解教情,一味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展开,这样的指点又怎么能够真正点拨到位呢?
记得自己当年做学徒的时候,开公开课,写了教案请教老师。老师笑眯眯地说,不错不错。并指着我教案中的一个在我看来无关紧要的问题说,这个问题提得精要,有了这个问题,境界全出。我当时很有些怪老师马虎了事的意思,待到退回来自己静心去想,才发现这个我不经意间提的问题果然意义非凡,甚至我的教学计划都因为这个而作了全面的调整。再于是想起,大学期间,我的老师们对我的指点,也不太长篇大论,偶尔不过希望我去看看某本书的某章节而已。这样想来,不觉为自己的高谈阔论感到汗颜。
所以,再次和C老师讨论她的课的时候,我对她说,坚持己见其实也不容易,只要真的想明白了,就大胆坚持自己的想法好了,不要有太多的顾虑。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看,不因为青年教师不按照自己的建议去做而心存芥蒂,转而能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反思,至少说明我这个人还是有可以进步的空间的,这样想来居然又有些小得意呢,哈哈。
(作者系上海市建平中学副校长,上海市特级教师。本文原载于作者个人公号: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
后一篇:老师,请把日子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