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伟:要想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你应当让学生养成以下习惯

标签:
传统文化学习 |
分类: 传统文化 |
李秀伟:要想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你应当让学生养成以下习惯
2017-10-12 校长会
李秀伟,齐鲁名师、全国传统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国培专家、全国知名教育学者。
中国教育在逐渐回归学生的核心发展力,那么,当前的核心素养以及生涯教育、生命教育、积极心理等,如何寻找一条根本的发展之道呢?
许多学校都选择了在学校中普及学校传统文化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面对百家争鸣的中国传统思想,作为普及传统文化的学校,你究竟应该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涵呢?
你只知道一味地让学生诵读经典,但是你知道应该学习经典中的哪些内容吗?你的学校对于经典的学习可有明确的目标?如果没有,那么你真的应当好好阅读一下本文了。
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李秀伟,通过自己的学校管理经验以及各地调研,对于传统文化在学校的落地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系。
他认为,学校在普及传统文化过程中,要让学生从传统文化养成以下习惯:
一是引导学生自学
在李秀伟看来,自学取决于教师有没有给予学生时间、空间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习过程为学生自己所掌握与调控。所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是教学的原则以及师生关系相处的原则。
作为学校,要培养学生自发的学习精神,促使自己乐于学习。教师要做古代文化的真正热爱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经典知道自己的学问自己求,求到了别人也拿不走。自己的智慧自己开,遇有高人指点,当然最好,但是指点过后,仍需自己努力。
世间没有不学自然会的事情,多学多想,多看多做,都是自己的事。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身份要转化为组织、引领者,以及深度思维的铸造者。
自学取决于愿学,取决于教师能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因此,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使学生愿意求学、求教却是千古不变的原则。
那么,怎样让学生愿意求学呢?李秀伟认为应当分五步走:亲其师,信其道,这是第一步;道而弗牵则和,这是第二步;强而弗抑则易,这是第三步;读书百遍,经义自现,这是第四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来到了第五步。
二是引导学生自行
李秀伟说,学就是行,在这里只是强调了行的作用,只要遇到该学的人或事,就要积极行动起来,这也需要教师的引领。学校要引导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人,看见别人身上好的地方,便向他看齐,别人身上不好的地方,提醒自己不这样做,用《论语》中的话说,就是见贤思齐。
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要让学生谨言慎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得起自己,也不致害别人。遇到不知道的事情,趁机多学习,才是聪明人。学生会不会自行,取决于行动的目的、过程是否能够为学生所接受,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方法去学习。
教学过程是一个外在的价值引领与内在的自主建构相一致的过程,价值引领也包含着行为、思维、情感的综合引领,因此,教学是一个不间断的设计过程,教学设计既有前设计,又有即时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的调整便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的。
三是引导学生会问学
引导学生学习要适应学生年龄阶段的调整,童蒙致学,就是问学,让儿童在接触大量事实中产生困惑而来“求我”,成长到15岁以后则要立志,进而终生励志。
人生是阶段性的调整,每一个阶段,都有不一样的努力目标。如果调整不过来,那就是过不了关卡,而难以突破。一个人的一生,能够循序渐进,持续地进步,是最为难得的成就。人人应该自己反省,看看有什么需要调整、改善的地方。学习与人生一样,就是阶段性的调整。
“学什么”是要从属于学生“需要学什么”的。
当教师为学而教时,教学的价值和学习的快乐便有了结合点。当教学成为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则具有“乐”的内涵,有了审美的自然体验,正如《乐记》所记:“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可见,音乐于礼、于德都是相通的。有了这样的“乐”的品性,学生与教学本身就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
而且“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辨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李秀伟有感于此说,如果教学也能引导学生如此乐学,那么,实在也是道德尽至了。
四是让学生学会应用
学以致用是中国学问的根本传统,大凡学者,可以为师、可以从政、可以行伍、可以行商、可以持家,乃至平天下都是学问的背景。学习的意义就是在于实践。
所以学校要告诉学生,读书固然重要,但只有学以致用才是发挥更大的功效。正如孔子所说,熟读《诗经》,应该可以灵活运用在真实的生活当中。如果不能这样,表示读《诗》不能活用。即使读得再多,背诵得再熟,又有什么用呢?因此,我们要活学活用。应用性的学习就是实践,就是学生实习、演习、习练乃至形成习惯的过程,一个习惯的养成是在反复的做中实现的。
不死读书,不读死书,中国学问讲究在天地之间的自由学习,这就是“问学”系统,整部《论语》是以问答的形式而展开的,《孟子》《曾子》《子思子》,乃至《韩非子》《管子》中的大多数也是对话问答。难怪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与西方学问的批判、质疑构成鲜明的对比。因为中国人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中国人的学习方式,“听话”就是学习。有人说,“听话”教育造成了学生创造性的缺失,这是没有弄清楚该听谁的话,继续延伸下去还有“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孔子率先做到了,弟子们列为共识,把它当做学习公约,继而成为学习文化进入中国人的学习思维。
五是引导学生适学
学无常师,教无定法,合理是学习与生活的根本标准,而教学选择就是适合、适应每一个学生合理的发展诉求,教学的方法论就是“适学”。
教育的前提是每个人都可教,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有益、有效的教,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教好,“金玉”
与“朽木”总是辩证地存在,如何教,即是老师的良心选择,也是自然选择的适应之道。
李秀伟还说,关于学习方法,陆九渊告诉我们的“学问贵细密,自修贵勇猛”等就有十八则,朱熹告诉我们的“圣贤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等则有七十三则,学校只有引导学生把握根本,深究其理,从原则入手,学习之义才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