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上课一塌糊涂,成绩惨不忍睹,你有什么资格说你 “爱孩子”?

标签:
教育爱孩子责任 |
分类: 精华文摘 |
李镇西:上课一塌糊涂,成绩惨不忍睹,你有什么资格说你
“爱孩子”?
2017-10-09 李镇西 教师博览
我很不喜欢听到评价一个老师的标准是“爱孩子”,我觉得如果一个老师对学生最后只剩下爱时,这个老师是无比可怜的,因为,孩子到学校来,不只是让老师爱的,更是为了变得聪明的。对弱小生命的呵护这是任何一个善良的人应该有的最基本的东西,更何况老师。不要把爱孩子当成一块遮羞布。
教育之爱是最最基本的前提,但并非教育本身。然而,我们现在之所以要夸一个老师爱孩子,是因为现在有不少老师缺乏爱。这是一种悲哀,我们夸老师,不是夸他有智慧,而是夸他爱孩子。就像我们夸一个餐馆师傅,不是因为他厨艺好,而是因为他不用地沟油。”
是的,我们的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越来越低,把本来应该做到的却作为“非凡之举”来大肆表扬,比如,某官员或某政府部门受到表彰,竟然是因为没有接受红包便被授予“廉政楷模”。这的确是很可悲。但今天所讨论的教育之爱,似乎还不能和这相提并论。
终于想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了:如何理解教育中的“爱”?或者说,“爱孩子”意味着什么?
“孩子到学校来,不只是让老师爱的,更是为了变得聪明的。”“常有人说我很爱学生,我不喜欢这个评语。”从这些话看,老师理解的爱,只是一种情感,而与专业技能无关,与教育智慧无关。
可是,真正的爱只是一种深藏于心或仅仅停留于口头的情感吗?
你所爱的人,不是你的玩偶,不是你的抒情对象,而是你责任的载体,也就是说,爱首先是一种责任——热恋中的情人之间,彼此对方幸福;爱孩子的母亲,不会把爱挂在嘴上,而是想法设法让孩子健康成长,这份责任就是母爱本身。而实现这份责任,显然需要能力,需要智慧,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
可见,仅仅把“爱孩子”理解为脱离了责任与智慧的一种“情感”,仅仅是“对弱小生命的呵护”,这是不全面的。如果这样狭隘地理解,自然会“很不喜欢听到评价一个老师的标准是‘爱孩子’”,因为在这样的老师看来,爱只是空洞的言行——给孩子微笑呀,摸摸孩子的小脑袋呀,和孩子一起玩呀等等,甚至是掩饰自己无能的“遮羞布”而已。
但是,我要特别强调的是——教育之爱,它本身就包含着教育孩子的责任,这份责任必然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我不是说爱就必然包含了能力与智慧,我不是这个意思,毕竟“爱”和“能力”“智慧”等概念还是不能简单地等同;但真正的师爱必然会将教师导向专业素养,或者说师爱必须与职业精神相联系:要有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要有渊博的学科素养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要有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一句话,要有不可替代的专业能力。
如果这样全面地理解爱,那么用“爱孩子”来评价一个老师,这个标准是不低的。
你连孩子都教不好,无论你课余和孩子怎样打成一片,怎么和学生称兄道弟,统统没用!上课一塌糊涂,成绩惨不忍睹,面对困难学生一筹莫展,遇到突发事件束手无策——你有什么资格说你“爱孩子”?
尽管我刚才说过,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但我认为,在目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冷漠,日益物质化功利化的今天,强调一下师爱的纯真情感还是有必要的。我相信,之所以现在我们还会夸一个老师“爱孩子”,就是因为现在不爱孩子的老师恐怕不是个别。的确有这样的老师,他本来就不想当老师,由于种种无奈,迫不得已走上了讲台,可他心里是一百个不痛快,见了孩子就烦,你还让他爱孩子,这不是与虎谋皮吗?“爱孩子”在有些老师那里属于常识,属于教育实践中不言而喻的“默认前提”,因为教育是师生双方心灵交融的过程,必须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可在另一些人眼里,“爱孩子”就是“苛求”了——不是有老师振振有词地这样说吗:“教育不过就是我养家糊口的一份工作,有什么爱不爱的?”因此,在这教育爱心越来越被忽略甚至被冷落的时代,强调爱心并不是多余的;鼓励并表扬老师爱孩子,更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对年轻老师。
爱孩子,既是教育职业的基本条件——从事教育工作,又是教育事业的最高境界——获得人生幸福。
我再次重申,教育之爱决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情感”,它还意味着责任。这份责任,会让“爱”必然走向“智慧”。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十多年前,我去拜访我尊敬的于漪老师时,谈到教育现状,于漪老师说:“还是要爱孩子啊。爱,是第一位的。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老师变得聪明起来。”这句话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因为这句话,准确地揭示了爱与智慧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老师变得聪明起来。”不是吗?因为爱孩子,你就得想法设法对他们好!怎么才是对他们好呢?那当然是让他们在你身边体格有增强,品德有长进,知识有增加,能力有提升……怎么才能做到这一切呢?那就面对一个个的具体问题研究呀,面对一个个具体的学生琢磨呀!这么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探索,老师必然经验日渐积累,智慧日渐丰富,这不就变得聪明起来了吗?而这一切的源头,不正是因为“爱孩子”吗?如此一来,你还敢轻看“爱孩子”这三个字吗?这三个字,既是起码要求,又是最高境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那么简单。如果说,“爱孩子”是我们最初踏上讲台时的承诺,那么要兑现这三个字,需要我们一生去践行!
回顾我三十多年的教育经历,对“爱孩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初大学毕业的我,在教育理论和教育智慧方面一贫如洗,什么“教育艺术”之类对我来说更是遥不可及。我有的只是一颗真诚的童心,和满腔理想的热血。好,有童心和理想就够了。不说是教育理论、教育智慧、教育艺术就不重要,而是因为真诚的爱,会驱使我主动读书、反思、研究、实践……这一切都基于一个朴素的想法:我不能辜负孩子们对我的爱,我得想法设法让他们在我班上的三年里有快乐,有收获,有故事,有成长,要给他们的未来留下三年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所以,便有了“未来班”,有了“青春期悄悄话”,有了班级民主管理,有了语文人格教育……三十多年后,我在追随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方面有些创造性的实践,在语文教育和班主任工作方面有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探索,出版了六十多本著作。这一切,简单地说,都是“爱的馈赠”——对孩子的爱,和孩子对我的爱。因为“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在这里,“爱孩子”三个字,是何等的厚重!
(来源:西苑教研)
前一篇:经典诵读:播种,静待嫩芽破土
后一篇:曹宝麟:习书,我有十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