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藩:谈识字教育的科学化

标签:
识字教育科学化幼儿园 |
分类: 语文教学 |
周德藩:谈识字教育的科学化
文:周德藩|原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
中国教育学刊
因为识字才能阅读,所以我们历来重视识字教育。以往的识字教育多集中于对“字”的研究,注重识字教育如何遵从汉字的生成、使用和发展规律,却忽视了对识字的“人”之研究,也忽视对人识字环境变化的关注。为此,我们开展了长达十五年之久的“科学认读”实验研究,就是想努力探索识字教育的科学化。
我们认为要使识字教育科学化,必须从“字”“人”和环境这三个方面着手研究。识字教育一要遵从汉字生成、使用和发展的规律,二要遵从儿童识字的认知规律,三要顺应儿童识字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儿童生活中的识字资源。
识字教育必须重视对汉字本身的研究。汉字缘于象形,是图像、符号、声音和语意的统一,早期人们制作了“字方”让儿童认读;汉字虽多但常用的不过二三千个,人们早认识到只要让儿童集中认读二三千常用汉字便可自主阅读;汉字音韵谐和,因此人们编制了琅琅上口的蒙学教材,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一直流传至今;随着对外开放和技术进步,人们又创造了注音识字及运用信息化技术识字等方法。所有这些识字教育的成果都是在汉字生成、使用和发展规律之上形成的。
要使识字教育科学化,仅研究“字”是不够的,更要研究识字的人。研究人是怎样识字的、在什么时候开始识字为宜,就是要遵从人识字的认知规律。当下的识字教育都是从一年级开始的,要求学生会认、会读、会写,这样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为此,我曾做过一个实验,发现把“麦当劳”三字一起让儿童认读,凡常去“麦当劳”的孩子都能读出,但是把三个字分开让这些儿童认读,他们却并不认得。后来,我把这个结果向许多同行求证,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认同这个结果。可见儿童识字都是从整体认读开始的,从一个词组、一个字整体认读开始,然后会分析结构、认清笔画,并逐步学会规范书写。于是,我们从儿童识字的实际出发,形成我们称之谓“科学认读”识字思路,即“整体辨认字形,正确读出字音”在前,“分析字词结构,规范书写汉字”在后的识字教学安排。既然有“认读”和“书写”安排的时间差,就引发了孩子什么时候开始识字为宜的思考,我们的实验结果认定幼儿园开始认读汉字是适宜的。这样认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呢?第一,汉字是一种图形文字,儿童认字就须具备视觉识别能力,生理学表明儿童的视觉识别力在六个月就开始形成;第二,儿童要读出字音,就必须有口语表达力,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一岁左右的孩子就可以啊啊学语了;第三,汉字是一种符号体系,只有孩子能把具体事物与汉字符号建立起一定联系之后,认读才有意义,也就是说,孩子必须积累一定生活经验,识字才有意义。显然,一个三周岁儿童已形成这三方面生理和心理能力,让他们开始认读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我们在幼儿园和小学衔接起来进行的科学认读实验取得的明显效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现在儿童的识字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可以说孩子已生活在汉字的海洋之中。生活对孩子提出了识字要求,同样也为孩子识字提供了可能。我在江苏省泰兴市幼儿园小班听课时,发现班里的孩子都认得“东、西、南、北、中”,因为那里家家有麻将,足见“生活即教育”,生活里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可是,我们往往对生活里的这些资源熟视无睹,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识字资源,努力创设儿童识字环境,孩子就会像学说话那样便捷地学会认字和阅读。我们正是顺应了这种识字环境的变化,在组织儿童科学认读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并取得儿童认读汉字的良好成绩。
十五年“科学认读”实验的结果喜人,参加实验的孩子八岁时都能认读2500个常用汉字,从而实现自主阅读。这里,我不得不说“让八岁儿童自主阅读”的缘起,1998年我在报道中见到美国总统克林顿倡导“让美国儿童八岁实现自主阅读”,那时我便想中国儿童八岁能否自主阅读?于是就去查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发现我们是做不到的。我们真的不能做到吗?从那时起,我就着手实验研究,历经十五年我们的研究结论是:中国儿童八岁亦可实现自主阅读,而且,可以做得更好。到十岁时都会规范书写2500个常用汉字,也就是小学四年级即可基本完成小学阶段的识字任务。由于儿童尽早地进入了自主阅读状态,而且喜欢阅读,小学毕业时他们的课外阅读量已达到300万字,远超过小学课程标准的145万字,而且通过对经典的诵读,他们的语言积累逐渐丰富,大大提升了其语言素养。
十五年“科学认读”的实验让我们在推进识字教育科学化道路上形成了丰富且颇有成效的操作方法,如果这些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必将大大提高识字成效,从而提高汉语文教学水平。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七期,仅作分享交流用,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