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一位中学都未毕业的校长 却成为中国文化的守夜人

(2017-08-01 09:48:05)
标签:

钱穆

中国文化

守夜人

分类: 精华文摘
【转载】一位中学都未毕业的校长 <wbr>却成为中国文化的守夜人

一位中学都未毕业的校长
却成为中国文化的守夜人

文/黄春霞,蒲公英教育智库研究员


许多人知道钱穆是因为《国史大纲》,这部巨著的极大影响力,导致多数人只关注他在学术方面的造诣,却忽略了他的另一个身份——教育家。

1949年,钱穆选择南渡,来到香港。文教之事不该断绝。1950年,钱穆与唐君毅等人创办了新亚书院,出任首任校长。从此,钱穆不只是一个著书立说的学者,他还以书院校长的身份思考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从小学教师到国学大师

钱穆幼年家境贫寒,父亲很早就去世,为了能养家糊口,小小年纪的钱穆非常努力。白天上课,晚上回到宿舍,依然点着蜡烛继续读书。夏天蚊虫多,他就搬来两个空酒坛子,放在桌下,左脚伸进一个,右脚伸进一个,以防虫咬。

尽管他刻苦勤奋,学习很好,但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其继续求学,加之学校停办,钱穆被迫辍学回家。后来,在乡下的一所小学里成为了一名老师。可以说,钱穆一开始读书的目的并不是成为大师,而仅仅是为了谋生。

成为小学老师的钱穆,稚嫩青春,只比学生略长几岁,全然就是一个大孩子。但是他上课却一点不含糊,且方法很新颖,并不是照本宣科。

有一次无锡县教育局派来督学检查教学质量,正好听到钱穆讲课,看他20岁不到的样子,在心里暗暗想,能教得好吗?

只见钱穆开场即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先不讲课文,我有个思考的心得要分享给你们。昨夜我在睡觉时,脚不小心踢了一下墙壁,痛得很。”

这通开场白逗笑了小学生们。“但是呢,我由此领悟到了一个汉字结构的道理。你们看,手臂的‘臂’和墙壁的‘壁’,偏旁都是开辟的‘辟’字,而且,臂在身旁,壁在屋旁,都带有‘旁边’的意思。你们再看避,乃避开一旁,璧乃玉悬身旁,于是我总结出,所有带‘辟’字的,都有一旁、旁边的意思在里面。”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而督学也从来没有在小学课堂上听到这样有意思的说法,他见过的其他老师都是照本宣科,从来不会试图去教学生怎么获取学问。回到县里,这名督学还特意写了篇文章讲这件事,发表在报刊上,让钱穆的教学法火了一把。

他边教书边自学,一教就教了18年的中小学。

1930年,《燕京学报》上刊发了一篇文章,名为《刘向歆父子年谱》,署名钱穆,引起北平学界的剧烈轰动。

这篇文章通过考证《汉书》细节,推翻了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中认为刘歆伪造经书的说法。当时整个北平的史学界,几乎都是相信康氏学说的,连顾颉刚、傅斯年这样的大学者都笃信不疑!但是民国对学术的包容,可谓海纳百川,众多被钱穆驳倒的学者们纷纷对他的文章高度赞许,尤其是顾颉刚,还主持发表了这篇文章。

文章发表之后,北平的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学校开设经学史、哲学史之类的课程,都只能停开——因为全被钱穆证明是讲错了。顾颉刚把钱穆请到燕京大学来,这名没上过大学的中学教师终于成为了大学教师。一年之后,钱穆又转去了北大。

成为北大新秀的钱穆,还是保留着“为己不为人”的治学风格——只要坚信自己是对的,再权威的人也敢怼。钱穆说自己讲课“如登辩论场”——他经常在课堂上反驳其他老师的观点,即使是名师大家。

比如和当时的诸子学权威胡适,就激烈讨论了孔孟的先后问题。胡适以为,老子先于孔子,而钱穆以为,老子在孔子之后。为此,钱穆经常在课上说:“胡先生在这个地方又考证错了。”
一个是留美博士、学界领袖,一个是只有中学学历的乡野老师,两人却是棋逢对手,你来我往,过招很是畅快。

好的学者,不一定是好的老师。但有着18年的中小学教学经验的钱穆,很懂怎么上课,也知道怎么激发学生思考问题。一时间,钱穆成了公认的“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同时,钱穆一直在学术上励精图治,完成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尤其是那部横空出世的《国史大纲》,将他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小学教师到国学大师,钱穆靠的就是苦读和善思。

两手空空创建新亚书院

钱穆创办新亚书院,既无资本,又无准备,可谓是白手起家。别说在香港办一所大学,以当时的情况来说,办一所小学都不可能,简直就像摸黑路一样的冒险。可是,他为什么还是要去做呢?他说:“创办新亚的动机,是因为当初从大陆出来,见到许多流亡青年,到处彷徨,走投无路,又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到台湾来;而我觉得自己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怎忍眼看他们失学。”

1949年秋,为解决战乱中滞留香港的学生就学问题,钱穆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在九龙桂林街一所中学里租赁两间教室,开办了一所亚洲文商专科夜校。半年以后,才迁到深水埗桂林街,租得三间教室,改成为日校,更名为新亚书院,钱穆担任校长。

新亚书院的条件是非常简陋的,到什么程度?没有图书馆,没有任何教学设施,几乎家徒四壁。从客观条件上讲,的确如钱穆创作的新亚校歌中所说——“手空空,无一物”。早期的时候,有学生见到学校设施条件之差,连课都没上就离开了。但真心求学的青年也不少,他们留下来和老师一起共同进修。渐渐地,凭自身的努力,也承各方的协助,新亚书院不断提高学术水准、增订课程、充实教学设备、扩建校舍。增加有志青年入学机会。全校分设文、理、商三个学院,共有十二个学系,并设有程度相当于大学研究院所的新亚研究所。

新亚书院的一切课程,主张先重通识,再求专长。学生要先建立通识广博的基础,然后再发展各自的特长,进行深度专研,认识自己所学专长在整个学术及个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关于教学方面,新亚书院侧重训练学生的自学精神与自学方法。授课采用导师制,学生可各自认定一位至两位导师,在生活上密切联系,在精神上互相契合。导师的作用不仅是讲授,而是通过自身的人格及学识,形成整个体系对学生进行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脱离学校进入社会以后,对于自己所学专业,依旧能够保持积极研求的兴趣与习惯。

要达到这样目标,现在的学校做起来也并非易事。换句话说,当下的学生,能够潜下心来,专注做研究,坚持做真学问,保持学习热情的人,实在不多。或许,在我们提倡现代化、多元化、科技化的今天,如何专一化、深度化也是我们学校教育要思考的问题。

后来的新亚书院,应港英政府的邀请,与崇基书院、联合书院合并成香港中文大学。虽然成为了中文大学的一部分,但依旧有相对的独立性。新亚书院有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校歌和准则。

钱穆说,新亚书院追求的目标是:

一、人类的文化价值
二、个人的生活理想

它承载着那个年代抱负和诉求。而在新亚校歌中,钱穆多次提到新亚精神,到底什么是新亚精神呢?

新亚校友黄祖植的理解:

其一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其二是在困苦艰难的情境下奋斗

这必然是有时代的局限性,可是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它依旧有其积极性,而且是一种大胸怀,大气节。

无论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都必须明白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人,对这个现实社会的意义是什么?既然学校是教育的修道场,就一定要有那份修炼者的气质在。

中国文化的守夜人

钱穆终其一生,都在尽力传扬中华文化。直至92岁,钱穆在素书楼完成了他的最后一课,并对台下的人疾呼道:“你们是中国人,不要忘了中国!”

尽管钱穆学术造诣极高,也颇具成就,但他认为自己,自审才性,是一个只适宜于闭门读书,上堂教课的人。而事实也是,从站上讲台,到完成最后一课,他花费了整整75年。期间,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师,再到自己办校担任校长,无一不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他要弘扬传统,同时还要用教育的方式传承。

在一次秦汉史课上,他指着教室中的灯泡说:

“中国的秦汉文化犹如这屋中许多盏电灯,灭了一盏,屋子还亮。西方罗马文化就好比只有一盏灯,虽然非常亮,但一灭,就一片黑暗。”

钱穆讲课能动感情,讲到得意处,满面通红,声调高亢,抑扬顿挫,一口无锡官话像唱歌一样好听,将学生们也带入历史的境界中。

他精读古书,践行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也善于学习古人的处事智慧。

钱穆的课堂上,听课者各色人物都有。有学生,也有中小学老师,有公职人员,也有体力劳动者……如果课后有人向钱穆请教问题,他从来不问来者的姓名和职业,不管对方是不是自己的学生、问的问题水平如何,都一视同仁,和颜悦色地解答疑惑。

有学生疑惑:有些人似乎只是慕名而来,想见见您而已,不像来求学问的,为何您也很认真地赐以答复?

钱穆说:“张载18岁的时候,只是个普通的读书人,拿着兵书去请教范仲淹。当时范仲淹已经是高官,却没有怠慢他,反而送给他一部《中庸》,勉励他用心读儒书,而不是沉迷于兵家。张载听后,翻然而悟,遂成一代儒宗。可见有时候话虽然不多,但影响却不小。孔子曰:‘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宁愿失言,不肯失人。”

这种真正符合孔子“有教无类”精神的行为,在教育功利而浮躁的当代,比钻石还稀缺。

有人说,钱穆是最后一位正真意义上的国学大师。他爱了一辈子的中国,也研究了一辈子的中国;见过了受侵略凌辱的中国,却至死也未见统一的中国。终其一生,他始终在倡导新儒家,弘扬中国传统,并通过教育,深深地影响着港台和大陆。

1960年,耶鲁大学特授予钱穆名誉人文博士学位,而且破天荒地第一次用中文念出颂词。颂词中说:“钱穆先生,你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你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

他,也确称得上中国文化的守夜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