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真实的教学活动是怎样的?

标签:
教学真实教学活动 |
分类: 教学教研 |
真实的教学活动是怎样的?
原创 2017-07-18 中国教育学会 中国教育学会
陈志华,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江苏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副校长
真实,就是不虚假。
提出这一原则是因为当下有许多的公开课——有人听课情况下的课——已经渐渐演变成为表演课:师生共同合作“糊弄”听课者。这样做的目的,从教者来讲需要获得较好的评价——对教师的和对学生的。
糊弄方式有:旧课重上、提前渗透新课内容、指定学生准备内容、同类内容和活动反复操练。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小手如林、小嘴如簧、小眼发光”,但是,实际为争取一个“虚的评价”而白白耗费了教者、学者、听者的生命。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种行为是不可以容忍的,这是另一种性质的“学术腐败”行为:
其一,严重污染了学生心灵,毒化学生对于荣誉的理解,使学生从小就知道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
其二,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做法只要有一次都可能毁掉多少年来的多少老师所做的正面教育的功效;
其三,严重诋毁了社会公信力,在现代社会,有三种基本的公信力,即由政府代表的国家权力的公信力、由媒体代表的社会良知的公信力和由学术代表的民族理性的公信力。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传播知识、培养素质的活动,如果弄虚作假而获得好评,那就严重扭曲了学生对于公信力的理解,易助推恣意妄为、违法乱纪等不良行为的滋生,易形成自卑、阴暗的民族心理,这些都与新课程提出的“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相悖!
那么真实的语文教学活动是如何的呢?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符合年段要求和阅读材料(教材、课文)“预存”——这种预存是编者根据“课程标准”设置,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反复研读阅读材料(教材、课文)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有真实可信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师生互助共同克服学习障碍的过程;是现场完成学习任务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是出现新鲜的错误、解决新鲜的问题的过程;是知识、能力、观念等方面渐渐启蒙、形成、强化的缓慢过程,有时候缓慢得不知不觉。真实的活动一定是生态化的活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状态存在个性差异,活动表现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教学活动效果有信度
教学活动以效果为重,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服务于教学的效果才有“信度”,效果是检验课堂教学信度的标准。教学活动中,无论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开展了哪些活动,也不管课堂的教学气氛是否活跃、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怎样发挥,关键是要看教学是否有效,要看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锻造了思维、提升了能力。
学生是否有所得,这其实就是教学的信度问题。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哪怕一节课都是教师在讲,但只要讲出水平,讲出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仍然是有效的教学。
也许“百家讲坛”里的各位大师的“教学”,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基本都是“满堂讲”,但却大受欢迎。因此,只有教学的过程有了信度,教学的效果才可能有信度;教学要重过程,但更要重结果,漠视或淡化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信度的教学,也是无效教学。
教学活动有意想不到的问题
教学预设从来都是理想的,也是过时的。教学活动中,随老师怎样按照预设行走,学生一定不会同步。不协调、不统一、不同一应当时时存在的。
所以,时时出现“匪夷所思”是教学活动的魅力。教师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在教学活动进程中不断暴露出来才是真实的。新的想法、做法是真实的课堂的必然。真实的教学活动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也无法把问题解决得尽善尽美到不存在问题。
后一篇:给教师“减负”,关键在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