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30位大学教授、博士实在看不下去了,写联名信澄清那些流传甚广的“教育真理”

标签:
学习风格学习理念 |
分类: 精华文摘 |
30位大学教授、博士实在看不下去了,写联名信澄清那些流传甚广的“教育真理”
原创 2017-07-14 徐蕾 第一教育
一直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流传着很多关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比如,很多人都认为多训练使用左手,可以开发右脑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左右脑的分工各有不同,左脑主导感性认识,右脑主导逻辑思维。
我们还经常会听到这种说法:“你并不是学习不好,只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类似的说法不仅在学生和家长中流传甚广,很多教师也对此深信不疑,甚至将此视作一种“教育真理”。
但是,这些在学校教育中广泛流传的神经科学理论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呢?
事实上,这些被很多人信以为真的“教育真理”并无多少神经科学研究基础,其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得到充分的科学证明。对于这些没有多少科学根据的神经科学传言,我们称之为“神经迷思”
(neuromyths)。
本文原载于《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2017年7月刊。版权所有,更多信息请参见杂志。
2017年3月12日,英国《卫报》收到一封特殊信件,这封信由30
位大学教授、博士联名撰写,他们来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帝国理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教育学院、布里斯托大学、萨塞克斯大学、英国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医院等高等教育院校和科研机构,研究领域集中在神经科学、心理学、教育学。
在这封信中,他们表达了对于当前在学校教育中流传较广的“神经迷思”的担忧,如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偏好的学习方式取得更好的成绩的“学习风格”论。他们认为,这样的一些传闻不仅会浪费资源,甚至会影响到学生调整自身学习方式以适应学习环境的内在动力。
在公开信中,30位神经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者指出,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们普遍喜欢使用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学校教育中流传甚广的说法对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理论存在很多误解,例如广为人知的“学习风格”、“左脑和右脑”、“你只使用了大脑的10%”、“脑力游戏让人更加聪明”等说法。
01、学习风格(Learning
styles)
表现:学生可以被分为视觉型学习者(Visual)、听觉型学习者(Auditory)和动觉型学习者(Kinaesthetic)。
这种对神经科学的误解通常认为,如果学生接受的是他们所偏好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视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如果在学习中接受以视频、动画等为主的教育方式,则可以取得比在一般的教育方式中更好的学习成绩。在学校教育中,很多人相信,只要让学生做一份关于学习风格的自陈问卷,就可以知道他们通常是以何种方式最快接受到信息,从而通过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尽管这一理论在神经科学领域并无充分科学根据,但是英国2012年开展的一项调查却发现,93%的教师对此观点深信不疑。学习风格理论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为它与当前倡导的人人平等的社会理念完美契合。它可以使更多人相信,由于脑结构的不同,每个人所擅长的领域和适合的学习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溯源:皮亚杰的身心发展理论认为,
学生的发展具有差异性的特点。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遗传特点、个性特征和生活经历,因而也具有
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在当前的社会认识中,我们经常会要求教师要认
识到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最大程度的进步。
这种教育理论与“学生可能存在偏好学习方式”
的认识相结合,就会产生“学习方式与学习风格相匹配就可以取得好成绩”的“神经迷思”。
02、你只使用了大脑的10%
表现:在巴西开展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你只使用了大脑的10%”这一“神经迷思”是对神经科学最为普遍的误解之一。
这一说法其实并没有任何科学根据。
即便是在人脑检查技术取得飞跃发展的今天,也并不曾有任何一个科学家发表过相关的论述。
溯源:关于这一论述,比较普遍的说法认为最早是由爱因斯坦提出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爱因斯坦从未发表过这样的论述。此外,网络上所流传的很多声称是来自爱因斯坦的言论也并不是出自其本人。这一“神经迷思”之所以能让大家
如此信服,不仅仅是因为谣传出自爱因斯坦的缘故,更多的是因为这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这一观点非常契合,从而使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发展潜能,更加相信自己能在很多事情上做得更好。
03、左脑和右脑(Right brain v left
brain)
表现:OECD在2012年的调查中发现,
有91%的教师认为左右半脑之间的差别可以解释个体之间的学习差异。
这种观点最典型的体现,就是我们一般将冷静、客观等特质认为是由左半脑主导,将直觉和创造力等特质认为是由右半脑主导。
溯源:19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对癫痫病人的研究中发现,当把病人左右半脑的连接破坏后,左右半脑会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行动并处理问题,这就使得很多人认为左右半脑是可以各自独立工作的。
但实际上这一论述并未被科学证实,关于左右半脑分工的认识仅仅是我们对人及其行为进行分类的主观愿望使然,表明我们希望复杂事情变得简单化,希望困惑的问题变得明朗。
04、脑力游戏让人更加聪明
表现:现在的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让他们接触一些脑力游戏,如积木、拼图等。
在基础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脑力游戏的训练作用也越来越被重视。这是因为,关于“玩脑力训练游戏可以提高记忆力、注意力和智力”的论述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事实也表明,那些经常玩脑力游戏的人确实在这些游戏中表现出更快的反应速度和更突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当科学家在不同的环境下对这些游戏中所训练的能力进行测试时,却发现这些技能很少甚至没有迁移。
溯源:关于脑力游戏的“神经迷思”
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些营利性公司刻意为之。这些公司为了推广自己的脑力游戏产品以获得经济效益,故意散布了这样的“神经迷思”。当前的很多脑力游戏也许确实比较有趣,但是至于它们能不能提高个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目前的科学研究对此还无法证实。
首先,并不存在一种固定的优越的学习框架。就“学习风格”的自陈报告来看,我们通常会将一个人的学习偏好方式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型。但是一项科学研究却表明存在着70多种不同模式的学习风格,包括“整体式和序列式”、“语言型和视觉型”等。
其次,对个人进行分类会形成固定或刚性学习风格的假设,
从而可能会削弱学生主动适应和全面发展自身的动机。
最后,“学习风格”一直没有强有力的科学证据以支持其理论。
对于“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与学习风格匹配能否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这些问题,也一直没有科学证据来支持。如果学生能考虑如何学习,而不是考虑将学习材料与他们所认为的学习风格相匹配,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得到改善。
英国教育基金会对此“神经迷思”的结论是,学习风格是“基于有限证据的高投入和低影响行为”。
此外,虽然这些“神经迷思”的教育效果并不一定突出,但它们的成本却并不低。学校教育中类似于“学习风格”的“神经迷思”通常会造成教师和学生对于个体能力的错误认识,甚至会导致一些人将此作为学习效果不佳的决定性因素甚至借口,这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浪费学校教育的成本和资源,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科学家们认为,当评价基于“神经迷思”的教育成就时,主要关注那些并非基于证据的实践,对于减小
“神经迷思”的负面效应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快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推广,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神经迷思”
并非科学事实。
后一篇:朱永新: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