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教育的“灰度”

(2017-05-20 09:11:01)
标签:

教育

灰度

随笔

分类: 教育随笔
【转载】教育的“灰度”

教育的“灰度”

2017-05-16 林敏 第一教育

上周在深圳参加了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 )与中国合作的一个研讨活动,在交流中,就一直在想,美国和西方的教育与我们目前国内的教育,虽有不少相同之处,但差别也不小。美国探索频道实际上就是美国教育的一个大资源平台,教育最终是要让人去发现与探索,而且是全方位的。

在全球范围、人类生活及活动的方方面面,历史、人文、社会、地理、科技、环境、自然、宇宙等领域,都是孩子们应该去发现和探索其“奥秘”、并能构建起无边界的“多维立体的知识及想象域”。探索频道制作的很多教育片子,都是一种探究型学习,并不一定有现成的定论,而是鼓励师生们去想象探索,生成自己的新发现。

也许,我们的中国教育,更关注实在明确的教学内容、标准及可测试可量化的教学目标,我们更重视,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可控的已知知识及认知成果,我们对任何未知、不确定、暂无定论和无具体实用价值的东西,都不屑一顾。最后沦为只要对升学考试没价值的,都在学校的课程课堂中消失不见了。

但恰恰是我们的“实在”与常规教学中的“精细化实用标准”,将应该给孩子及我们自身所创设的“多维时空”变成了窄窄的“单面思维笼子”,那教育中必须要有的想象、创造、发现及探索,那无边无际的认知及情感发展的“场域”,都在我们日常教学中被消解了。

教育中要容许有一定的“灰度”及不确定性,要让我们的课程更开放包容、多元多样、让我们的课堂更灵动机智、低结构低控制,我们的校园文化要鼓励创新创意及师生的奇思妙想。降低我们现有教育及学校的“确定性及精确度”,在结构组织、管理文化、课程课堂容忍一定的不确定性,让“教育灰度”去生成结构的弹性及柔性,减少我们目前学校“板结凝固度”,让每一个教育个体都能充满着再生发展的活力。

今天及未来的世界充满着“偶然”及“不确定性”,我们教育的最大转型,就是要创设有“灰度”的教育时空,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发展出能应对未来世界挑战的高感知探究力。

(本文作者系西外外国语学校总校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