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观察
发现教学设计“一字诀”
□ 何
捷
聆听于永正、支玉恒等名师的示范课,总是惊叹于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准的教材处理能力、精湛的教学设计方案。无论哪种类型的课文、长短文体差异几许,他们总能找到神奇的“一字诀”。所谓“一字诀”,就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绝妙设计。例如在讲授《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时,于永正老师只问一个问题:全文中这么多人,你最佩服谁?不同的学生佩服不同的人物,课文全解;在教《曼谷的小象》一文时,支玉恒老师就抓住一个字——“美”,引导学生欣赏美文、了解美人、感受美的意境。
我不断地思考: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他们如何能在备课时毫无差错地发现牵动全文的“一字诀”呢?只要“一字诀”被发现、被精准定位,教学设计也就呼之欲出,课堂教学就能水到渠成。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发现。
发现“一字诀”,源于对文本的纯熟。备课就从“背课”开始。在听支玉恒老师讲《唯一的听众》时,课上他泰然自若、从容耳听;评课时侃侃而谈、语速流畅。原来,他对这一文本极为熟悉,即便没有课文在手,眼前、心中都能有整篇文章出现。教师只有对所执教的文本内容极其熟悉,才有瞬间顿悟的可能。所谓“纯熟”,就是烂熟于心。无论是全貌还是局部,无论是梗概还是细节,都能全面把握、融会贯通。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产生类似于直觉反应的妙态。于永正、贾志敏等名师,在备课时都有一件事是必须做的,那就是背诵课文。把课文背下来再备课,然后执教,课堂上才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不让听众流汗,教师备课时就要流汗,辛苦付出才能换得熟稔的驾驭。如今,不少青年教师有着泾渭分明的“课时观”,执教第一课时教到哪段就哪段,“绝不越雷池半步”。这种“要命”的观念,会导致教学的狭隘局促,也不能让人体会到教学的从容与美妙。全文背诵、细致掌握,这就是发现“一字诀”的秘密。
发现“一字诀”,源于对文本写作密码的探寻。教阅读就是教写作,进而实现读写统整。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在《解读语文》中说,文本解读有三个层次:一为文字内容层次,就是停留在字面的解读;二为文学意蕴层次,体会字里行间的意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文本解释学允许多元解读,个性化解读;三是发现写作密码,通过读文解码,了解文字的“编码”秘密。如探寻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作者如何达成主旨的表达、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用处等。经典的文本具有兼达天下的情怀,文本的意蕴内涵在写作中被隐藏与搭载,需要探寻和解构。从探寻写法入手,咀嚼文字、揣摩表达意图,会在整个探索过程中获得进展。
发现“一字诀”,源于执着而深沉的热爱。支玉恒老师曾说,“我的一生,命运坎坷,但从未放弃对语文的热爱”。发现“一字诀”,本身不在于去发现,而在于把自己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去感受、去沉浸、去实践、去体验。当教师把这些事都做了,都经历了,好课的秘诀自然就浮出来、显出来了。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福州市教育研究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