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语文学习哪有“捷径”,不过是在“弯路”上坚持到底

标签:
语文学习阅读写作 |
分类: 语文教学 |
语文学习哪有“捷径”,不过是在“弯路”上坚持到底
文/涵卿,语文教师
“什么是语文学习的弯路?是在追求高分的过程中不断试错的方法,还是追求成绩本身就是在走弯路?”
——题记
去年临近中考时,我的一个学生带着她的同学来向我求取高分作文的真经。她的同学因为看到我学生由不会写作到作文接近满分这种进步,慕名而来。
那时,距离中考还有一周,基本上没有学生再来求学,大家都放松下来调整状态,静待中考。而这位来找我的学生,满脸写着焦急。
我按照自己的方法,来教她中考作文需要注意的考点有哪些,提升写作的质量需要从哪些细节入手。这个平时成绩不错的女生突然不耐烦起来,她说:“老师,您说的这些我都不想听,我就想你告诉我,怎么写作文才能得高分?最好是你帮我写一篇,我背下来。”我惊讶于她的烦躁。
这个孩子又拿出自己平时的高分作文给我看,对,是高分作文,都是差一二分就满分的作文。我翻阅着她自鸣得意的送过来的那些作文,心一点点下沉。因为,这些所谓的高分,都是抄来的。是历年中考满分作文的拼凑片段。
这孩子中毒太深。看着她骄傲的等着我夸赞的目光,我也毫不客气的说:“你这些都是东拼西凑的抄袭,平时考试你们学校的老师可以给你高分,但是中考作文这么写,连一半分都拿不到。”她不甘心,还是希望得到我给她写的作文。
我知道,她不是来学习的,她是来交易的。我会授人以渔,而她只想要一条鱼,一条万能的鱼。
“对不起,我不能教你。”我坚定的看着她,拒绝给她写所谓的范文,她愤然离开。
人们对于语文,普遍缺乏尊重。大多数人不解,为什么从出生就开始接触的中国话,还需要特别去学习。所以,对于英语,孩子们早早就进入专门的机构去学习;对于数学,一出现问题马上遍寻名师来提高。
唯独语文,考的好了,觉得那是应该,考的不好,似乎也不用担心。只有临近大考,涉及到升学问题,人们才开始重视语文学习。找名师,刷题海,死记硬背,拼凑作文……用各种方式求得快速提高语文成绩的办法。
毕竟,语文属于主要学科,无论中考还是高考,语文分值始终是一块大肥肉,想要升入理想的学校,语文成绩必须要好。而这种临阵磨枪,实在效果堪忧。
因此,人们对语文学习一开始不重视,而后又拼命重视的态度,实在是开始走弯路的开端。
针对以上问题,作为一位自认为颇有语文学习天赋的人来说,我觉得自己是有发言权的;作为一名多年从事一线教学的语文老师来说,这个问题我更是有发言权。
阅读走弯路,鼠目寸光难提分
我觉得阅读绝不应该只在短暂的语文课堂上进行,更不应该只局限于教科书。
我有一个初三的学生,喜欢看书,却不被允许。因为妈妈认为所有课外书都是牛鬼蛇神,是跟手机游戏一样妨碍学习的东西。
悲乎哀哉!
只让孩子泛舟题海,却不让孩子看书,还想得高分,真是痴人说梦。
语文考试中那张试卷所体现的,其实只是冰山一角。要想学好语文,没有大量的课外积累,是绝对不行的。
语文课本,只是孩子们通往文学世界的敲门砖。推开文学宝库的大门,让孩子通过阅读爱上文学,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自己的阅历,开阔自己的视野,而这些,几本书便能搞定,实在是最划算的投资。
那位喜欢读书却不被允许的孩子,在我的帮助下终于买到了心仪的课外书(我实在不喜欢这三个字,似乎是不懂阅读的人对阅读的一种偏见),她妈妈也终于不再拒绝她的阅读请求。还好,为时不晚。
而另外一个学生,就没这么好运气了。暂且称呼他为小A。
小A初三了,马上要中考,语文成绩却勉强及格。和他接触一个小时后,我发现,正常的一篇初一水平都能读懂的短篇小说,他却读不懂;我带着他分析记叙文阅读之后,推导出的答案,哪怕已经提示性的写在文章旁边,他在答题时还是丢分惨重。我忍不住问他“你平时看书吗?”他愣了一下,然后告诉我,他从来不看书,不爱看。
“那你小时候看书嘛?比如童话故事和绘本?”我有点不甘心的问。他摇摇头,说从来不看,即便看过也没印象了。
这回换我愣住了。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孩子,十六岁的年纪,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儿,却总是低着头,眼神躲躲闪闪不敢直视别人。语言表达能力极差,无法说出连贯完整的句子与我对话。阅读能力不好,一篇文章读几遍才能读懂,还是在我的帮助下。理解能力也欠佳,我讲的内容要翻译成更通俗的白话,他才勉强接受。
这就是从来不读书的缺点。我还能说什么呢?只看浮出水面的分数,不关心水面下巨大的冰山,殊不知没有水下的积累,哪来浮出水面的优秀?所以,对于课外阅读,我们欠缺的是理性的对待,甚至欠缺一个道歉,这是弯路之一。
写作走弯路,聪明反被聪明误
关于作文,文首提到的女孩,只是过于极端的个例。但是这种想要一篇万能作文来应对各种考试的想法,普遍的扎根在很多学生的心里。或是用“千古文章一大抄”的理论来麻痹自己,东拼西凑出一篇篇毫无情感的作文,应付考试。时间久了,不仅作文成绩低,而且根本不会写作。
一篇篇“复制粘贴”出来的作文,确实省时省力,在校内的考试中分数也不低,这样吃到甜头的孩子们渐渐失去了独自创作的能力,结果真上了战场,后果不堪设想。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在平时的练习中投机取巧,最终害了自己。
是谁害了孩子们?是谁扼杀了他们写作的兴趣?是谁让他们失去了写作的能力?
我们家长应该反思,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反思。
一位三线小城的老师跟我沟通,说特别喜欢我的作文课。她自己所在的城市,语文老师们普遍不讲作文。孩子们课后去各种补习班学习写作,结果却是一篇篇的背诵现成的文章应付考试。能力强的背三四篇,能力差的背一二篇。连老师们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指导学生写作文,更何况学生呢?
有一北京的考生家长在微信里咨询我“孩子怎样才能写好作文,有没有什么技巧?”
我问,你平时给孩子看书吗?
她答,看啊,孩子看了一些学校推荐的名著(其实文学性和趣味性都比较一般),但是看得最多的是《斗罗大陆》这种小说。
我笑了,问道,孩子作文写的好吗?
她答,根本不会写作文,每次考试作文成绩都很低。
我说了下面这番话,希望给大家以启发:
“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像食物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一个阅读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就像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渴望食物一样渴望着读书。如果此时,我们给孩子的书都是高质量的,有价值的好书,孩子们就会像吃了健康营养的食物一样茁壮成长,速度惊人。
但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没有及时给孩子们好看的书,那孩子就会自己找书看。那些粗制滥造的快餐文学就像飘着诱人香味的KFC,量大解饿,但是没营养,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快餐文学,就是这个时候占领了孩子们的心灵高地。
所以有那么多孩子疯狂的看着文字垃圾,他们拒绝了福楼拜,拒绝了莫泊桑,把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关在自己思想的门外,把世界上那么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一并拒之千里。而那些读了各大名家作品,读了东野圭吾和马尔克斯的孩子,稍经指点和规范,语文成绩便可以居高不下。
这就是差距,耳濡目染。看垃圾作品,写低分作文;看好的作品,就写高分作文。写作没有什么技巧章法可言,只有在尊重考试作文的游戏规则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能力。问题是,你有这个能力吗?”
只关注写作技巧,不关注写作能力。无异于只关注用什么方法挤奶才能让牛多出奶,却不关注牛吃什么才能挤出高质量的奶,这是弯路之二。
我们到底应该追求成绩还是能力?
这么多年来,我所教的学生大多成绩不坏。有些悟性极高的学生,具有大量的优质阅读积累的学生,可以稳居语文单科成绩排名第一。
可是我的课堂,没有焦头烂额的题海战术,没有敲黑板拍桌子灌输知识点。更多时候,我会和学生分享我正在看的好书片段,或者引导孩子们去观察生活,一起发挥想象力,加以规范,写成文字,再一字一句的进行修改。我的爱徒们纷纷喜欢上阅读,喜欢上写作,而这两种能力的提升,注定了成绩的必然提升。
我注重的不是眼前这道题怎样去解决,而是更关注你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人说,语文最难学。因为不管你怎么努力,成绩还是不提升。浪费那么多时间做语文题,不如去背英语单词,不如去做数理化。
其实这是错误的。如果你努力的方向不对,那么越努力,离终点越远。
考试题型经常更新,语文知识体系也是复杂庞大。那我们的努力应该运用到什么方向呢?答案是能力的培养。
能力培养的过程,可能见效慢一些,但是量的积累势必会达到质的飞跃。如果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那么成绩肯定不提升,即便提升,也是昙花一现。然而能力提升后,不仅可以体现在考试成绩的提升上,还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
只注重成绩,而忽略了能力,这是弯路之三。
如果说,语文学习有弯路之谈,那什么才是捷径呢?
传统意义上,想要达到某种目标,就奔着这个方向努力。比如,想要考试成绩高,就不断做考试真题。这,就是捷径吗?
如果不去大量的做题,反而把辅导材料束之高阁,爱不释手的是课外名著,背诵的诗词都是考试不考的,这,就是弯路吗?
以我个人为例,在我的学生时代,语文一直是我的强项。课本上的语文知识对我来说实在太轻松了,而且我觉得上语文课就是一种放松。我基本没做过除了老师留的作业之外的其他语文习题,也从不像现在的孩子这样在校外专门找老师来补习语文。高三时,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文综和数学的学习上,留给语文的实在不多,但是我的语文成绩却始终遥遥领先。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这跟我不把语文当成是学业的一部分,而是把其当作我生命的一部分有关。
小学三年级,是我的阅读敏感期。我很感谢母亲把一本《世界名著精缩》送到我面前,为我推开了文学世界的大门。就是这本书,让年仅9岁的我知道了世界上有比《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更好看的书,让我知道了盲眼的游吟诗人唱诵出《荷马史诗》,让我知道了终生活在梦想中的孤独英雄《堂吉诃德》,我认识了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认识了海明威、马尔克斯、川端康成……这本书构筑了我对文学的初步认识。
小学五年级时,母亲把后来被我认为是一生所爱的《红楼梦》送到我面前。于是,我沉迷于红楼里的故事,也沉醉于红楼中的美。在考试肯定不考的情况下主动背诵了《红楼梦》中几乎所有诗词。
这些,都是外人眼中的弯路吧。不过正是因为我一直在走“弯路”,所以竟比任何人都早到了终点。
在我后来的从教生涯中,遇到很多会说“这个考试不考,不用学了”的学生,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哑口无言。
是啊,考试不考的东西,学了有什么用呢?可是考试必考的内容,他们也并没有学好。他们总是焦急的想在我这里得到快速提升语文成绩的“捷径”,但是,哪有什么捷径呢?那些和我一样语文成绩遥遥领先的孩子们,不过是在“弯路”上坚持到底罢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学习是没有所谓的捷径的,但如果坚持在正确的“弯路”上走下去,恰好掌握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这就是所谓的“捷径”吧。
后一篇:教师如何对待犯错误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