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麻将组
据媒体近日报道,杭州一网友爆料说:“我女儿在余杭一所小学读二年级。最近听女儿说,老师把学生分三种,精英组、平民组、麻将组。其中,平民组又分好几个等级,而麻将组底下的,就是学习不好的小朋友。”对此,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做法系学校教师个人行为,现已被叫停。
有教无类不能挂在嘴上
杭州某校小学生被分三六九等的事儿,这几天引发不少人的关注与批评。成绩最好的学生被分入精英组、中等的被分到平民组、学习再差一些的被分入麻将组。这样的做法如果被孔老夫子知道了,想必一定会把他老人家的胡子给气歪了。
将学生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这事儿危害极大。我们一直诟病的,就是个别人因自己的身份地位而享受某些“特权”的做法,去游览景区不买票、去医院看病不挂号、试驾车也可以违规停放……正是因为这样的现象在个别一些地方始终存在,才导致长久以来社会上的人才观仍不够理性与健康,家长们都想把孩子往好学校送、往大单位送,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考职业院校,更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做一名蓝领工人。这看起来是择业观念的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其实是人才观和价值观所致。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们自小就被划分为三六九等,这将会在他们小小的心中埋下怎样的种子,又会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带来怎样恶劣的影响?
再换一个角度,杭州学校是依据成绩将孩子们划分为不同等级,这从教育的科学性而言,是严重背离教育规律、有违教育公平的做法。先不说几千年前孔子就已经倡导教育要有教无类,就说最近一段时间的教育改革,其核心指向就是要杜绝用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让教育者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潜能、特质因材施教,给予个性化的教育,倡导学生的品德修养、人文素养和完善人格,而不是唯分数是论。可教育综合改革已经进行了这么久,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的理念提倡了这么久,依然有学校用分数来评价学生、区分学生,不能不说这是教育科学理念尚未到位、教育改革依然任重道远的证明。
有教无类,让孩子站在舞台正中央。我们由衷地希望,这样的理念不是存在于口头上,而是能真正落实于实践中。(作者呐言,原载《人民日报》,有删改)
孩子身心经不起分等的伤害
学生学习成绩有差距是很正常的事,尤其是对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其成绩优劣也如同马拉松赛跑,暂时领先未必就是最后的优胜者。最终还是要在老师和家长们的耐心引导下,让孩子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来。
可是,杭州余杭这所小学老师却把学生分三种,精英组、平民组和麻将组。在小学生中搞排序,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这不仅伤害了孩子幼小脆弱的心灵,同时也暴露出该学校在教育教学智慧上的黔驴技穷。
我们都知道,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自然是人见人爱,而那些在学习成绩上有差距的孩子,总不能因为其学习成绩跟不上就将其列入“下等”吧?从心理角度上讲,对孩子竖拇指比竖食指要管用得多。每个孩子的潜能都像亟待开发的富矿,如何进一步挖掘其潜能,激发其内在的主观能动性,考验着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希望别人多表扬,少打击和批评,既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本能。何况他们还只是一群少不更事的孩子,我们又怎忍心将其伤害呢?
小学生在人生的征途上刚起步,后面的路还很长。当务之急是不能让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应该用教育工作者特有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的重重障碍,振作精神,迎头赶上。
学生进“麻将组”,看似优等生与次等生分开了,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是学校教育黔驴技穷的表现。试想,一个沦落到要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的学校,谁还放心把自己孩子送进这所学校读书呢?所以说,教育工作者还应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上,不要抱有走捷径的心理,盲目追求学校利益的最大化,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作者张维,原载红网,有删改)
后进生进“麻将组”是教育歧视
此帖一出,立刻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认为这很正常,看开就好,“公司里还分三六九等呢!”还有人认为,老师这样分组,便于“因材施教”……在笔者看来,学校是育人的地方,不能像开公司那样,以追求利益为目的,这样做不是因材施教,而是典型的教育歧视,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
何为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目的是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这位老师将学生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并且给“差生”组冠以侮辱性的称号,怎能谈得上因材施教?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对后进生的歧视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甚至会毁掉一批有才华的学生。一些性格脆弱者可能因此遭受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没有人能准确预测学生的未来。有些学生可能文化课成绩不好,其他方面却不一定差;现在被老师分进“麻将组”的学生,说不定将来能成为商界的领袖、奥运会上的冠军。当他们取得成功时,回想一下老师的这一做法,是感激还是怨恨?
可怕的是,这样的教育歧视不仅仅存在于这位老师身上,有些教师虽然没有像他那样明目张胆地根据学生成绩分组,但许多隐性的教育歧视无处不在。比如,班主任、任课老师乃至学校领导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偏爱有加,课堂上愿意提问他们,课下愿意辅导他们。有些学校甚至要求任课教师公开给他们“开小灶”,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却置之不理。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培养尖子生,让他们考取名牌大学,学校能出名,教师也脸上有光。但这样做的代价实在太大了,以几名尖子生的成功来换大多数学生的失败,这难道不是整个教育的悲哀?
教育是公平的事业,因材施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并不反对学校对优秀学生进行特别培养,但中等生也需要进步,差生更需要补差。教师只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促进他们人人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作者王营,原载蒲公英评论,有删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