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宁阳王营
宁阳王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0,806
  • 关注人气:2,7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教学中的“喂饭”现象

(2017-04-14 09:46:32)
标签:

教学

喂饭

主动性

分类: 教学教研
教学中的“喂饭”现象

□ 严淑英

    我有个小侄子,不爱吃饭,总是要喂饭才行。负责他吃饭问题的爷爷奶奶总是头疼不已。教育中何尝不存在“喂饭”现象呢?

    教育中的“喂饭”,谁喂?喂的又是谁?答案显而易见。一些教师总是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不肯放手,学生的学习并非自我意愿,而是主要受教师意志的影响。知识就像饭一样,被教师生硬地喂进学生口中,学生在这种日复一日的“喂饭”中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

    教育中为何会出现“喂饭”现象?在最开始的时候,教师往往并不重视学生的主动性,而是过多地注重教,忽视学生的学。直到高年级学生出现学习依赖现象,教师才开始思考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可往往为时晚矣。

    “喂饭”现象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学习主体性不明确。新课标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在早些年,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甚明确。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将自身置于教学的主要位置,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置之不顾。

    教师求分心切。素质教育提倡已久,但分数的重要性仍然没有减弱。教师如果过于重视学生的分数,就容易导致出现灌输型教学方式,只讲考试重点,把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忽略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就如同“喂饭”一样,把知识喂给学生,时间长了,学生也丧失了“食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其实犯了一个大错误:好心办了坏事。

    家长助推增压。家长对学生考试分数的重视,无形中给教师带来了压力,也给学生带来了压力。教师提分心切过度教,学生不明就里过度学,最后导致“喂饭”现象愈演愈烈。

    教育中如何防止“喂饭”现象的发生?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更是如此。教学生知识,不如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这种理念应当在学生低年级时就贯穿于教学中。比如识字,教师在课堂上能讲授的字很有限,那么就应当教会学生如何识字。首先,教会拼音,这是学生学习生字的最好工具;其次,教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有趣的故事、生动的图画是生字的载体,学生在有依托的情况下便能更有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再次,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碰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这位“无声的老师”。学生掌握了方法,学得轻松了,老师教得也就轻松了,而且会事半功倍。

    当然,教师必须学会适时放手。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之妙正在于此,不到愤悱之时不过度教导。教师不要牵着学生走,要给他们自由,让他们奔跑、飞翔,在他们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再出手。拉着学生的手一个字一个字教,固然能体现教师的耐心、细致,这在学生入学初期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就必须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学。这样,学生才会成长得更快、更好。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第十四小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