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2017-04-10 10:13:08)
标签:

课改

核心素养

三维目标

分类: 教学教研
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一个基本标志是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进步是不言而喻的。核心素养之于三维目标同样也是既有传承的一面,更有超越的一面。

    传承更多地体现在“内涵上”,而超越更多地体现在“性质上”。作为核心素养主要构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实际上是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就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以历史学科为例,正如吴伟教授所言:“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

    相对于“双基”,三维目标的理论比较全面和深入,但三维目标依然有不足之处,其一是缺乏对教育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其二是缺乏对人的发展内涵特别是关键的素质要求进行清晰的描述和科学的界定。“现有的课程标准虽然在总目标中提及类似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但没有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没有将学科核心素养一以贯之地落实到课程标准的各个方面……”

    这就需要由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只有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才能实现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全面回归。抓住了核心素养,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

    核心素养来自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从形成机制讲,核心素养来自三维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进一步提炼与整合,是通过系统的学科学习之后而获得的;从表现形态讲,学科核心素养又高于三维目标,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情境时,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观念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显然,三维目标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能力和品格。

    目前,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作为工具、媒介、手段、材料的知识反倒变成了教学的目的,知识被绝对化、神圣化,教育成为“为了知识的教育”,而能力和素养却被弱化、被边缘化了,有知识没能力缺素养成为我们教学最突出、最致命的问题。从教育思想的角度讲,我们要把“为了知识的教育”转化成“通过知识获得教育”,知识是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文化资源和精神养料。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呢?我们认为,学科知识只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学科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素养,简单的复制、记忆、理解和掌握不能形成素养。学科活动意味着对学科知识的加工、消化、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内化、转化、升华。这其中,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过程和方法”毕竟不是素养本身,而是素养形成的桥梁。本次高中课标修订用“学科活动”统整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习方式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目的是强化学科教学的学科性,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在设计和开展教学时必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充分体现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使学科教学过程成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中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目标。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看,我们要强调两点:第一,情感、态度、价值观要体现并聚焦于学科的精神、意义、文化,反映学科之情、之趣、之美、之韵、之神,从而与“学科知识”“学科活动”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第二,要在“内化”上下功夫,只有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品格,转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成为一个精神丰富有品位的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才有终极意义。“若失品格,一切皆失”。没有内化为品格,就没有素养的意义。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和教育的有机融合。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高度、深度和内涵的提升,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回归。学科核心素养意味着学科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