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宁阳王营
宁阳王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0,806
  • 关注人气:2,7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校本课程,“少即是多”

(2017-03-29 10:46:23)
标签:

校本课程

少即是多

分类: 教学教研
课程观察·潘月俊
校本课程,“少即是多”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许多学校纷纷将校本课程开发作为重要的课程变革行动。少则十来门,多则上百门,校本课程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只是,当我走进那所自称拥有280门校本课程的学校,翻阅课程方案、观摩校本课程学习后,发现了一些不足:课程分科过细,仅艺术一类就有近百门课程,如果稍加综合,充其量是十门课程左右;课程内容普通,没有特色课程;课程要求浅显,均属于普及型课程,学生学习浅尝辄止;课程开发随意,没有课标,与社团无异;等等。

    我想,这样的学校并非一所。那么,为什么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热情如此高涨?也许有人觉得课程众多,至少说明学校实力雄厚,理念先进;可以推动更多教师参与课程变革,促进成长;可以丰富学生校园生活,让学生兴趣得到发展等。总之,校本课程效益即便不高,总要比教师刻板单一地执行国家课程强。

    这看似有道理。只是,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这样的专业行为,我们应该秉持专业思考:首先,课程开发不一定是做加法,还包括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多不是必然。其次,学校课程不是学生发展的全部诱因,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也在经历“课程”学习,学校课程所要提供的是更专业的滋养,多不是必需。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回到原点去反思,以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功能来考量:课程贪多,不仅没有效益,反而会让教育乏力。

    课程不需要多,但要聚焦需求,促进学生发展。校本课程从何而来?不少学校是源于地方特色、教师特长,也有些学校是领导授意。其实,校本课程开发更应源于本校学生发展的特殊需求。学校应尊重学生的特殊性,对其需求进行科学评估,了解“学生发展需要什么”,再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深入研究“我们能提供什么”,继而开发课程。

    课程不需要多,但要聚焦目标,凸显学生特质。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学校应在贯彻国家意志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校教育实际、社区与家长期望、学生特质与需求等因素,全面设计理想的毕业生形象,并以理想学生特质为指引,审视现有课程的不足,开发新的课程,为学生成长留下本校的烙印。

    课程不需要多,但要聚智变革,引领课堂创生。校本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学校要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堂变革的先锋队和试验田,突出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努力创生动态、生成、体验的课堂范式。课程开发可以借鉴美国课程学者威廉姆·多尔的“4R”标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创造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机会,鼓励学生结为学习共同体,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发现自己。

    课程不需要多,但要聚力拓展,催生课程整合。校本课程一般课时很少,最多每周一节,即使特色鲜明,但如此少的课时,又能对学生产生多大的影响?客观地说,没有相应的国家课程变革,校本课程只是“盆景”。学校应基于培养目标,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为契机,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加工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

    课程不需要多,但要聚合资源,推进特色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有课程专家、家长、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创造的过程。课程少,可以聚集人力资源优势,共同探讨,专业化操作;课程少,还可以集中资金优势,加强校本课程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学习条件。

    总之,过多的校本课程对于学校而言,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干扰胜过滋养。校本课程也应追求包豪斯主义者的设计理念,回归功能和标准,“少即是多”。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化学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