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杀“因材施教”的三把刀
任永生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是因材施教的典范,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违背了因材施教这一基本的教育原则和方法,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扼杀了因材施教,经常以教育公平,教育均衡,一视同仁为由,搞一刀切的教育,结果脱离和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那么如何理解因材施教呢?
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
第一,正确理解“材”的含义。“材”的第一层含义是指学生的差异性。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是不同的。“材”的第二层含义是指教材,或者说是课程,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编制不同的教材,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实现国家课程个性化,这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课程建设。把学生的实际弄清楚,这是“材”的题中之义,把这个实际情况落实到教材方面,这是“材”的具体体现。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新的教材进行教育,就是因材施教。
第二,正确理解“教”的含义。教的第一层含义是教育教学,不要简单的理解为教学。第二层含义是指教育教学的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在教学方面要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这是因材施教在教学方面的基本体现,也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在教育方面要学习孔子,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素质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切勿一刀切,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找到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有针对性才能有实效性。
第三,走出因材施教的三个误区。一是不能用“教育公平”扼杀因材施教。教育公平是指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受到自己喜欢的,适合自身健康成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显然不是一刀切教育,恰恰相反,因材施教才能体现教育公平。二是不能用“教育均衡”扼杀因材施教。教育均衡是指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接收同样的信息,只有给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信息,让学生“学”的均衡才是真正的教育均衡。三是不能用“一视同仁”扼杀因材施教。一视同仁是指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并不是让所有的学生都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东西,因材施教也是一视同仁的最好体现。
因材施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否贯彻这一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关系到教育的效果,如果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