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向名校学什么
(2017-03-07 10:00:55)
标签:
名校学习经验 |
分类: 精华文摘 |
向名校学什么
□ 王建波
自从当上校长以后,外出学习的机会增多了,尤其是向名校学习的机会。那么,我们到底要向名校学什么?
学习名校硬件建设所引领的方向。硬件建设需要资金支持,我们按照名校引领的方向进行设计和规划,能避免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我曾经有幸在市教育局的组织下到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学习,这是一所新建的“高大上”学校,硬件建设绝对一流。当时在硬件建设上引起我注意的有三点:一是这所学校所有建筑和设施都是整体设计、整体施工,全部建筑、设施和功能融为一体,浑然天成。二是这所学校的报告厅舞台后墙采用了满墙的LED大屏幕,效果极佳。三是学校内所有的一体机都是品牌机。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学校进行园林设计时,坚持整体设计和整体施工,尽最大可能体现“中正和美”的古典风格;在建设报告厅时,当听说LED大屏幕价格已经大幅度降至我们可以承受的范围,我们坚持在舞台后面安装了LED大屏幕。事实证明,这项决定是正确的。如果没有外出学习,可能就不会作出这些适度超前的决定。
学习名校具体管理方法所依托的管理系统。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学校,在管理上都有共通之处,名校在管理中的许多方法值得普通学校学习借鉴,而这些具体的方法恐怕是校长或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最喜欢的内容了。积极了解、学习、借鉴名校的方法,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但必须注意学习具体方法背后的系统思想,要用系统的观点来学习。每一样方法措施背后都有其出台的背景,措施的实施都是在学校整个管理系统的支持下进行的。这些背景和支持,有的可以向我们介绍,有的则需我们观察领悟。方法经验都是系统的,而非支离破碎的,要学习就要全面系统学习,而不能只是“蜻蜓点水”。
另外,还要注意结合本校实际去学习,要耐心地学。如果不与自己学校实际相结合,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要注意,绝对不能急于求成,不要苛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每一所学校的方法和经验都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的,我们学习先进的方法,必须克服浮躁的心态,潜心实践,最终才能收获成果。
学习名校教育行为所体现的教育理念。真正的名校是按照自己的理念进行不懈的教育实践形成的,学校的管理方法、措施甚至建筑、设施都是在自己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领导,然后才是行政的领导。思想决定行动,理念引导方法。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只有坚持自己理念的学校才能成为真正长盛不衰的名校,而没有自己理念的所谓名校将注定只是昙花一现。向名校学习一定要从名校的教育行为反推教育理念,用名校的教育理念去分析行为,我们将会有丰厚、更有价值的收获。可这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学习中要更加投入,既要有一双慧眼,善于观察行为,又要有一颗慧心,善于分析。
有位校长去美国纽约市的斯蒂文森中学考察,发现该校的校长极力将自己融入学生之中。原来,校长表面上是带参观团参观学校,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线行走管理”,是在不断创造与学生接触、互动的机会。通过领悟国外校长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能更深层次地推动自己的工作:校长不能把自己仅仅当作一位管理者,仅就在学生面前的地位来说,校长还应该是一位首席教育官。见微知著,于无声处听惊雷,是学习者必须修炼的高阶思维能力。
学习支持名校长盛不衰的文化精神。没有一所学校先天就应该是名校。是什么让这些名校走上了良性循环长盛不衰之路?原来,每一所名校都有一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更重要的是他们从第一代创业者那里继承和发扬了本校的优秀文化,教育者的精神气质会潜移默化影响到一代又一代学生。人文环境、管理特色、课堂风格、师生精神,形成一所学校独有的文化气质,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持久地推动学校不断成长。在外出到名校参观的时候,我特别关注这些名校的第一代创业者,特别想了解是什么精神引导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把学校办出了品牌;我也特别注重揣摩校训,观察师生的言行,领悟学校文化,力求探寻名校成长的精神源头。
向名校学习,精神和理念是“道”的层面,是“本”;而方法和硬件建设是“器”的层面,是“末”。只有让所学所思真正用到学校管理或教学中,我们才能找到向名校学习的真谛。
(作者系河南省南阳市实验中学校长)
后一篇:【转载】老师,你属于哪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