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论语感悟论语中的教育智慧自信 |
分类: 《论语》感悟 |
面对困境孔子说了什么?
《论语》感悟(一七六)
文/王营
原文:9.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9.5孔子被拘禁在匡地,说:“周文王死了以后,一切礼乐文化不都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感悟:关于“子畏于匡”,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的时候,离开卫国去陈国,经过匡地是被拘禁,原因就是匡地人曾经遭受过鲁国阳虎的暴掠,孔子的长相很像阳虎,匡地人误以为孔子就是阳虎,于是将孔子囚禁了五天。
面对这样困境,生命有可能朝夕不保,弟子们很害怕,但是孔子却镇定自若,说了这样一番话:“文王死了以后,一切礼乐文化不都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这番话体现了孔子的自信和传播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般人面对困境,要么惊惶失措,要么想办法自保,或者伺机逃脱,很少有人能像孔子这样泰然自若,并且这样充满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哪里?众所周知,孔子最景仰的是周代的礼制文化,最崇敬是周文王,并对他们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因此他自信从周文王死后,能够掌握周礼典章的人非他莫属,并坚信天道历史一定会选择周代的礼制文化,一定会选择我这个周礼文化的掌握者把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可见,孔子的自信,绝非盲目自大,而是他对优秀礼制文化的信心,是对天道选择的信心,也是对一个民族美好未来的信心。
所谓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或者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自信从何而来?一般来说来自于成功的经验和对自己能力的正确估价。学生成绩位列前茅,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感到自信;周围的人夸你漂亮,你会对自己的长相感到自信;同学都说你组织能力强,你会对自己的当班干部充满自信。自信是一种导向成功的优秀人格,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更要像孔子那样以自己对事业的自信影响和教育学生。
大海永远不可能风平浪静,人生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困境是对自信最好的挑战,也是检验是否真正自信的最好工具。《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因航海遇上大风不幸独自一人流落荒岛。岛上没有粮食,没有住所,但鲁滨孙并未绝望,是什么力量让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是对生命的自信,鲁滨逊把自己的遭遇产生的“好处”与“坏处”公平地罗列出来,想尽千方百计与环境抗争,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使他荒岛余生,回到了英国。
社会上有很多主流评判标准,有些是功利的,有些是短浅且浮夸的,世间也有很多漏洞和陷阱。这时候的自信,更多的需要一种坚定和一份睿智,不在困难面前低头,在顺境中不迷失方向,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就一定能享受更大的成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信。
前一篇:警惕“模具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