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父母在教育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事儿
(2016-08-22 09:53:38)
标签:
亲子关系良好习惯学生学习陪孩子玩 |
分类: 家庭教育 |
父母在教育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事儿
2016-08-12 中国教育研究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的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
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有些偏颇,并不可取。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四件事。
第一件事: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键在于“定位”。
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们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进而和父母沟通。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勤矫正。习惯的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人的品质,决定人的发展方向,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不过,有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有责任心、有爱心、合作精神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指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兴趣、梦想、成就感、感恩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计划等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五大原则。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是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盲从一些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地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象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想了。
第四件事:会陪孩子玩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经常陪孩子一起玩,对于增进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但关键问题是,孩子们喜欢玩的东西,很多成年人并不感兴趣。因此,很多时候陪孩子玩只是敷衍了事而已。
我们常常看到的画面是,当孩子积极投入到游戏中的时候,父母只是随意做做表面文章,甚至还常常故意输掉游戏。父母刚玩几分钟就开始东张西望,若有所思。孩子往往不停地叫着爸爸妈妈,希望唤回神游的父母。如果这样陪孩子玩,可能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后,孩子和父母都会感到索然无味而草草收场。这样的陪玩,也完全达不到亲子互动的目的。
究竟如何陪孩子玩,才能既让孩子收获快乐,又让亲子互动的效果最佳呢?
1、转变心态:从陪孩子玩转变为和孩子一起玩
要让家长更加投入地陪孩子一起玩,首先就得把我们的心态进行转变,从陪孩子玩,转变为和孩子一起玩。当我们感觉是自己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就不会把陪伴孩子当作一种任务,更不会随便应付孩子。同时,我们也会从中享受到早已久远的童年欢笑,重新唤回那颗尘封已久的童心,不断发掘曾经熟悉的童言稚语。
每次和伊伊一起玩,我都彻底进入玩耍和游戏的状态。不管是什么游戏,我们常常都玩得兴高采烈、大汗淋漓。我每次都不禁感叹,和孩子一起玩这么有意思,怎么还会有家长觉得是一种负担。
2、投入状态:从敷衍了事转变为全力以赴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的一举一动,他们都会尽收眼底。很多父母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常常心不在焉,左顾右盼,让孩子感觉是在应付差事,而不是高质量的陪伴。无论多么简单的亲子活动或者游戏,只要我们全身心投入,孩子就一定能感受到。关键是我们的心与孩子的心,每时每刻都要在一起。
有一段时间,在小区和伊伊散步的时候,她发明了一种老虎抓小朋友的游戏。我扮演老虎,有自己的固定活动范围,而伊伊扮演小朋友,一般情况她都在这个圈外活动,偶尔误闯老虎的地盘,就要跟老虎斗智斗勇,最后才能不被老虎吃掉。
我们在游戏中笑着,跑着,打闹着。就在那个时候,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的时光。我们甚至会玩得忘记了时间,平时半小时的散步时间,我们往往会玩到一个小时。我所扮演的老虎,张牙舞爪、凶神恶煞的样子,常常引得路人围观。妻子在一旁也笑得前仰后合,而我却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不雅,更不会感到难堪。我们玩得是那么投入!
3、回归童心:从成年人转变为大孩子
当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我们需要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大孩子,放低成人的身段,放下家长的权威,退回到曾经的童年时代,与孩子一起嬉笑怒骂。我们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一起玩,不要居高临下地随便指责孩子。如果父母经常不耐烦地对孩子责骂说“你真笨”、“怎么老是教不会”,孩子也许以后就再也不愿和我们玩游戏了。
如果在孩子看来,我们就是一个喜怒形于色的“大男孩”或“大女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就会更加放松,也会更加愉悦。如果有人要问伊伊最喜欢的家人是谁,伊伊的回答一定快速而坚定:“爸爸!因为爸爸最喜欢陪我玩。”确实,我是平时和她玩得最开心的家庭成员。孩子的心是最容易俘获的,关键就是我们自己要永葆一颗童心。
4、改变观念:从把玩耍看作浪费时间转变为视玩耍为学习成长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很多父母往往就把孩子的任务局限于学习知识和复习功课,把孩子玩耍看作是浪费时间的事情。殊不知,玩耍也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成长。
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认为:玩也是成长。他本人还为此给自己的孩子们立下规矩:只能星期六在家看书,其余时间必须出去尽兴玩耍。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六个孩子虽然都是在玩耍中成长起来的,但他们长大后都事业有成。他们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玩也是学习。这一点,恰恰正是当下中国的父母和孩子忽略的。
其实,玩和学并非彼此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很多时候的玩耍其实就是学习,相应地,很多东西的学习也是可以变得好玩的。很多父母认为,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正襟危坐的样子。这是比较片面的。对儿童的教育更应该从玩耍和游戏开始,孩子在学龄前所学的,绝大部分都是可以在玩耍和游戏中学到的。玩中学,看似在玩,实则在学。
前一篇:【转载】书法审美境界的5种风格
后一篇:叶澜:读懂教师,才能真正帮助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