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哪“三种人”不可教育?
(2016-07-04 10:12:53)
标签:
论语学习论语感悟三种人草根讲坛 |
分类: 《论语》感悟 |
孔子认为哪“三种人”不可教育?
《论语》感悟(一六八)
文/王营
原文: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译文:8.16
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幼稚而又不老实,无能而又不讲信用,这样的人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感悟:孔子认为,有三种人,即使他也没有办法教育好他们:
第一种是“狂而不直”之人。“狂”是指狂妄、直率,说话直来直去,心里想什么说什么,即使办不到事情也敢说。“狂”说明一个人性格直率,本不是什么坏毛病,相反孔子倒很欣赏这样的“狂狷”之士,虽然这种人距离圣贤犹远,但他们心胸坦荡、心气高傲,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可爱之处便在于直率。可怕是有些人表面狂妄,实则内心并不直率,言语听起来“高大上”,而其内心想得却是另外一套,甚至做出了一些有违道德、违法犯罪的事情。比如某些贪官污吏,听其言好像目标远大、盛气凌人,观其行却是鸡鸣狗盗、男盗女娼。孔子认为,这种人对社会是有害的,应该远离他们。
第二种是“侗而不愿”之人。侗:指幼稚、无知,愿:指老实。人幼稚、天真一点儿也不是什么缺点,只要老老实实地学习,虚心向别人请教,总有一天会成熟起来。最可怕是明明知道自己无知,却不懂装懂。比如在某些大学里,有些行政领导并不懂专业领域的学问,却瞎指挥、充内行,别人又不敢违抗他的命令,结果由于决策性的失误,给事业带来重大损失。
第三种是“悾悾而不信”之人。悾:无能貌,意为一个人并没有什么本事,却又不讲信用,到处招摇撞骗。中纪委王歧山书记曾嘲笑“有的领导干部楷书没写好,直接奔行草,还敢裱了送人”,明明不懂书法,却要冒充内行,附庸风雅,就是对这种“悾悾而不信”之人的最好讽刺。
综上所述,这三种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表里不一。孔子之所这反对这三种人,就是因为这三种人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本来,人由于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各自都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的人狂妄直率一点,有的人天真幼稚一点,有的人看上去好像很唯唯诺诺,这些不同的性格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不可矫揉造作,故意做样子,掩饰自己的个性。孔子认为,为人处世,本色当行就是最好的,性格狂狷之人就该表现出自己的直率,天真无知之人就该老老实实,无能之人就应该谦虚谨慎、讲信用,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