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怎样阐述“学习的目的”?
(2016-06-14 17:25:12)
标签:
论语感悟论语学习学习目的孔子 |
分类: 《论语》感悟 |
孔子怎样阐述“学习的目的”?
《论语》感悟(一六五)
文/王营
原文: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译文:8.12
孔子说:“(跟着我)学了三年,还没有当官的想法,这实在难得。”
感悟:求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按照儒家的观念是:“学而优则仕”。但在本章中,孔子却说:跟着我求学的人,目的都是将来当官拿俸禄,假使求学三年目的不在于此,是为求学问而学习,这样的人实在是太难得了。可见,孔子将求学的目的分成两类:一类是为求学问而学习的人,像颜回之流;另一类是为了当官而学习的人,像“子张学干禄”之流。显然,孔子对第一类人持赞赏态度。
但是,真正为求学问而学习的人,古往今来真是少之又少,大多数人求学的目的是为了求得一官半职,以此光宗耀祖;或者找一份体面的、能赚大钱的职业,将来腰缠万贯,以此炫耀乡里。那些真正为求学问而学习的人,往往一生穷困潦倒,甚至穷死、饿死,然而他们的思想却常常彪炳史册。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生前周游列国,惶惶栖栖,累累若丧家之犬,死后却影响千秋万代,受到全人类的景仰;马克思也是这样一个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影响了二十世纪人类文明的进程,最后却是穷死、饿死的。
然而当今时代,却有一种人,他们本来应该成为“不至于谷”的知识分子,却把学问当副业,挣破头皮去捞一个一官半职,或者什么行政级别。他们占据着大学的讲堂,常常被冠以“教授、导师”的名号,不是安心为国家培养人才,却想尽千方百计策划一些“子虚乌有”的项目,套取国家科研经费,最终一个项目也没搞成,自己的腰包却装得鼓鼓的。这种人不仅把当官当作手段,而且也把自己那点可怜的学问当成了赚钱的工具,把知识变成了金钱的奴隶,难怪有人将他们称之为“教兽”。
客观地讲,“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并没有什么错误,因为人生在世,首要的是穿衣吃饭,更高层次需求是赢利别人的尊重。当官则可以赢得别人尊重,只要你的职位来路正,是靠脚踏实地干出来的,这也无可厚非;赚钱也没有什么错误,只要你尊重国家法律,靠能力和智慧发财,取之有道,这也说得过去。最可怕是即当官、又想发财,或者把当官作为一种手段,发不义之财,这种人每个时代都有,其下场是即害人、又害已,遗臭万年。
前一篇: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
后一篇:【转载】书法自学就得这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