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再论“无师课堂”:让教师少讲,恰恰是对教师的尊重
(2016-04-02 17:37:31)
标签:
无师课堂 |
分类: 教学教研 |
再论“无师课堂”:让教师少讲,恰恰是对教师的尊重
原创
2016-03-19 中国教师报
前不久,本报微信发出了话题贴——《先别轻易质疑,无师课堂其实是这样子的》。很多亲们看后纷纷留言,就“无师课堂”发表自己的看法。有赞同,也有疑问,但看得出,大家都在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无师课堂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今天咱们来接着讨论,听一听下面几位的观点。
“抑讲”是为了“扬学”
◆本报记者
李炳亭
我是主张限制教师课堂讲授的。以杜郎口中学为例,采用“10+30+5”模式,即规定教师一节课的讲授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其实,这仍然是“第一代”课改的规定!学习原本就是自学。学是主体,而讲也只能是学的辅助。可是,传统课堂以为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记。要课改,第一步就要刹住“讲风”,讲风不刹自然学风难树!
给教师限讲,似乎又犯了嫌疑,比如有人讲,这是对教师的不尊重。或许是这样的,但“生气”的人一般是习惯于坐在办公室研究课堂的人,他们一定不知道有这样一件事情,假如不给教师限时,那习惯于“讲”并且一直抱定“讲”就是教育规律的人,会把“10分钟”无限拉长,没有讲与学在时间上的严格限制,任何教学主张都很难得以贯彻实施。这就是现实!现实要求对教师的“讲”必须“限时”。
我不是刻意批评教师们缺乏“放权”的自觉。但另一个现实却是,教师们太执着和迷信于“讲”了。有人说,中国教育几千年,谁见过不讲的课堂,不讲还叫课堂吗?我只能这样说,传统课堂的确是主张讲的,并且鼓励讲者要“舌绽莲花”。主张讲的人,我不说是没有远见,但一定是缺乏对现实教育的分析,为什么不“抽出点宝贵的时间”到教室里看看,看看孩子们的可怜样!
想想看,许多人一方面呼吁“三维目标”,另一方面却指责限制教师的“发挥”了;一方面高呼“以生为本”,另一方面却又信奉教师专业化水平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我的质疑在于,既然学生是“主体”,为什么就不换个角度去发展“学习的专业化”?道理很浅显,教师专业化永远只能是“手段”,发展学生才是我们的目的。一味地舍弃“目的”而死揪住“手段”不放,还振振有词地批评给教师限时,不从根本上思考问题,盲人摸象似的随处发表自己的“陋见”,实在是一种恶习。给教师的“讲”限时,就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学习时间”。课堂总共只有45分钟,教师讲得多,学生自然学得少,好比一个盘子里有5个苹果,教师一把抓去了4个,就只剩下一个了,道理就这般简单。
那些批评家们可能真的不太清楚,在今天的课堂上,许多的“讲”竟然与“学”发生着不可调和的冲突。面对这样的尴尬,请问,是“讲”服务于“学”,还是“学”服务于“讲”?如果一切“学”都必须服务于“讲”,那么,什么快乐学习、幸福成长,都无异于鬼话。我们可以自我欺骗,但唯一骗不了的是学生。为什么不做个调查,问问我们的孩子有几个是热爱学习的?有多少是热爱学校的?
我们忘记了这个事实,却一脸幸福地畅想“终身学习”,畅想与全世界进行一场人才竞争。给教师的“讲”限时,就是要尽可能规范“课堂行为”,充分彰显“学生”的存在,这哪里是对教师的不尊重呢?只是在“尊重”教师的前提下,我们能不能“研究研究”如何尊重学生?不尊重学生,“主体说”就只是说说而已!目中有人,要时刻牢记,这个“人”是我们的孩子,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未来的主人,他们肩负着唯一的希望!
其实,让教师少讲,不仅不是对教师的轻蔑,恰恰是基于对教师的尊重!实在不该忽视教师的生活和权益,而仅仅要求他们成为一个单纯的知识灌输的“讲师”!能不能让教师从课堂讲述中“抽身”出来,去过一种真正全人的生活?
“互联网+”时代,无师课堂有何不可
◆
郑刚
如同“互联网+购物”提供给人更便捷的服务、更多样化的选择一样,“互联网+教育”也给人们带来选择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教育的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教育”将把“一所学校、一间教室、一个教师”的传统课堂,变为“一个互联网、一个移动终端、成千上万学生、学校任学生挑、教师任学生选”的“无师课堂”。教师即使没有在学生面前,也能够始终保持“在场”的作用,帮助学生学习。
“互联网+”时代的“无师课堂”,教师成为服务者,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更有效的指导,提供个性化服务,能更显著地提高教学效益。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教育的本质都是促进人更好的发展,都只有依靠学生的“学”才能实现。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判断一种教育方式是否合理,要看其是否能有助于学生“四个学会”。“无师课堂”作为一种新事物,必然还有许多不足,因此我们应心怀宽容,不断完善,这样的教育天空才会群星璀璨。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渭南市合阳中学)
拆除课堂“围墙”
◆
王红梅
所谓的“无师课堂”,若片面理解为课堂不要教师,必然引起哗然,正像近期中央公布关于“拆除小区围墙”文件一样,课堂上也有一堵“墙”,不仅挡住了学生,也挡住了教师。课堂“围墙”须拆也!
其一,拆掉讲台,摒弃教师搭台教师唱。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教师备课、教师授课、学生静听、随堂记录让讲台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台,成为其尽情发挥、认真讲授、努力履行的场所,这种“高度负责”、相对静止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潜能,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品质的养成。
若能让学生由懒逐步变勤,教师由勤逐步变“懒”,调动学生自学,让教师幸福地“闲”在课堂上,那便是教学的高境界。
其二,建立平台,逐步明确谁来建台谁来唱。
教师建台,师生共唱。教师指导下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学生不再是旁观者、欣赏者,但弊端是教学时间有限,致使学生不能全部参与。
教师建台,学生独唱。课堂上,可以体现学生是主人,弊端是忽略了学生发现生成问题的能力。
师生建台,师生同唱。教师将预设问题与学生生成问题进行整合和优化,把课堂交给学生,学习活动由学生自主决定,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仅学会了发现问题、生成问题,也学会了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建台,学生欢唱。课堂改革到了这一阶段也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课前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加以整合优化,课堂学习活动由学生自主决定,根据问题解决来组织系统对话、展示、探究和评价,学习话语由学生掌控,不需要教师参与,这不就是“无师课堂”吗?
实现“无师课堂”决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循序渐进,教者只要能基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程度,把学习权利交给学生,学习者最终将实现自我教育的必然趋势,这也是教育的真谛!
无师课堂,不妨一试
◆
朱西岭
“无师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自主学习推到了极致,完全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它注重的是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比如学会学习、总结、运用、创造等等,并在课堂展示中学会合作、学会担当、学会负责。而这些恰恰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上,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讲解、自己检测……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组织课堂、学习知识、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益。
“无师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更高层次,与素质教育一脉相承。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未来将会遍地开花。
不过,当前实施“无师课堂”可谓困难重重。因为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职业素养,需要培养一部分出类拔萃的学生,需要诸多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的大力支持,需要师生长期不懈努力坚持与合作等等。因此,我觉得,那些优秀教师们,不妨先行一试!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砀山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