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宁阳王营
宁阳王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0,806
  • 关注人气:2,7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中国教育体制之下,学生最缺失的能力是什么?

(2016-01-07 22:44:48)
标签:

学生

分类: 家庭教育

中国教育体制之下,学生最缺失的能力是什么?

2016-01-06
在留学申请这件事上,5年前,我要是和家长说“申请的过程其实也是帮助孩子提升能力的过程”,接受的人一定寥寥,更多的人要的是最后录取的结果。短短的5年,随着70后家长的孩子登上留学申请的舞台,越来越多的人会关注孩子能力的提升、中美学生能力差距、让孩子去没美国留学能获得怎样的能力这类话题。


那么,中国教育体制之下,我们最缺失的能力有哪些呢?


1、中国学生缺乏自律自理能力


“宝宝,多吃一点!”

“宝宝,天冷了,多穿一件衣服。”

“宝宝,不要玩游戏了,睡觉了。”

……


尽管中国城市家庭基本已经过了生存的基础线,但是我们的精神世界里还遗留着贫穷基因,吃喝拉撒睡依然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在这样的声音裹挟中长大的孩子,连自己的感觉都找不到,都不被尊重,个体的成长怎么能够寻找到构建自信的基石?既然一直都有人提醒做这做那,个体怎么可能养成自律的习惯和拥有自律的能力?


一个没有主见的孩子未来能走多远?


“宝宝,你去做功课吧,你的衣服我来洗。”

“宝宝,你去看书吧,你的被子妈妈来叠。”

“宝宝,你只要学习成绩好,你的什么事情妈妈来做都行!”

……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司空见惯吧。


试想,一个孩子连起码的自我生活料理能力都没有,离开家庭后易遭同类笑话,因为外界的压力,越小的时候进行相应的改变,尚可;如果因此而缩进自己的世界里,与人相处、与人交往的能力会逐渐缺失,未来生活和工作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在这个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越来越高的世界里,沟通能力已经成为基本的能力,仅就此一项,任何的名校文凭都难以抵消自理能力的缺失所带来的负面冲击。


同时,一个对自己的日常事物都负不起责任的人,未来怎么可能希望他对家庭、对社会拥有责任感。


2、中国学生缺乏自我成长的能力


“我是谁?”

“我有什么?”

“我要什么?”

“我怎么做?”


这永恒的哲学问题,应该成为教育的核心。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帮助孩子完成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遗憾的是,过于注重结果,忽略过程;注重答案、忽略分析;注重知识,忽略智慧的教育方式令到孩子成长的过程被一次次硬生生截断。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要多!”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饭还要多!”

“我都是为了你好,你应该如何,如何”

……


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被人告知如何做的孩子,突然间遭遇“你18岁了,自己应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突然间被放手的孩子,怎么可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一个缺乏自我探索能力的人,很难拥有发展的自我动力,而自我动力,是一个人成长最好的推动器。


3、中国学生缺乏宏观系统思维的能力


从幼儿园开始,我们的授课模式就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上听。更小的时候还要手背在后面,大了手用来记笔记,回家整理、归类、记忆知识点,通过刷题增加概念和定义的理解能力,提高做题的速度和精准度,目的都是为了分数。


连科学实验,都因为害怕实验过程对孩子造成伤害,老师在台上做,学生在台下看。


语文、历史、数学、物理和化学有什么关联,不知道,各门学科和生活有什么关联,更不知道。


考试有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小论述题、大论述题,文案的答案有标准答案,连解题的过程超越改卷的标准答案的范畴,都要被扣分。


大学学商科,经济学、会计、金融、市场营销等等课程也是那么一科一科学过去,一科一科考过去。


……


支离破碎的信息和知识,伴随我们走过十几年的求学生涯,我们通过了考试,获得了文凭,却没形成最起码的宏观系统的思维能力。


因为长期缺乏系统的思维训练,面对生活和工作中需要提交解决问题的一揽子方案的时候,会一筹莫展,无能尽显。


习惯从细微处思考问题的人,很容易陷入谁对谁错,非黑即白的状态,又基于我们对机会的无限可渴望,要么莽撞行事,有勇无谋;要么大小事情纠结,难以决断,也就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了。


4、中国学生缺乏职业思维的能力


“上一个好的初中,是为了上一个好的大学。”

“上一个好的高中,是为了上一个好的大学。”

“上了好的大学,为了什么呢? 不知道啦~”

“有了好的文凭,应该就会有好的工作!”

……


这样的思维状态是不是很熟悉呢?


自己的优势劣势不明,专业、职业、行业搞不明白,岗位分工、岗位职责、岗位能力、岗位要求没有基本认知的人,很难有意识在读书期间为职业化的标准做相应的准备。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连职业思考的基本习惯没有都没有的人,又怎么可能找到适合他的工作呢?


离开学校的我们就只能用时间和跳槽去摸索和尝试,遗憾的是,越来越商业的社会会计算它的招聘和培训成本,越来越不给初出茅庐的学生尝试的机会,名校的文凭也好,海归的经历也罢,一纸文凭贴在额头上是不能当饭吃的。


【文章来源:外滩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