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丰富的精神生活才是教育的真谛

(2016-01-04 11:25:13)
标签:

教育

精神生活

分类: 精华文摘
丰富的精神生活才是教育的真谛

王国己

社会用金钱衡量一个人的成功,学校用分数衡量一个学生的进步,其实都是对人生丰富性的一个扁平化和简单化。而今天的教育恰恰只剩下了成绩,只剩下了升学率。而人生是一个充满了多义性和多维性的词。而学校和教育是跟人性、生命以及性灵、智慧和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词。
在学校里,最重要的,是师生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广阔性。将这种丰富性和广阔性用分数进行挤压和剥离,是当今学校生活和教育生活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所有学校和教育问题的最本质的根源。
“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在精神上的经常接触”,苏霍姆林斯基在《我把心给了孩子们》中这样写道。说到底,学校和教育,进行的是一种精神生活,是教师的生命和学生的生命在发展和完成中构建的一个生命场在并在这个场在中诗意地栖居。孔子也描绘过这种具有高度的生命和谐和精神共融的场景:风乎舞雩,咏而归。
现在我们常常哀叹,在“美好的往昔,孩子们的质朴、谦恭和绝对的服从的消失”(《杜威教育论著选》),但我们很少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孩子们在当今的学校和教育生活中,丰富和广阔的精神生活消失了。
孩子们坐在课堂上,只是为了将书本上的知识想方设法塞进自己的大脑,然后在考试的时候能够倾倒出来。
一个学生的好坏,就取决于“谁善于把知识记住并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把他们亮出来。”(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结果就是知识似乎与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智力兴趣不相干。掌握知识变成了累赘、讨厌的事情,希望能够尽快摆脱。”
我们古代的思想家王阳明描述通过打板子让学生死记硬背四书五经的教育:“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正是这样一种扁平化和简单化的学校生活和教育生活,学生的精神只有靠一些低俗的东西来填充的时候,我们还能期求学生的质朴、谦恭和绝对服从吗?当然,要求学生绝对服从,也是绝对不对的。因为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自主、自动和自我的。所谓灵魂工程师,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雷夫在《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里这样写道:我和霍伯特的小小莎士比亚们在旅行途中的每个小时,都会因为他人称赞而暂停脚步。有些人认得我们,有些人不认得,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从不问我们测验分数和平均在校成绩。他们之所以拦下我们,是因为我们的孩子们极为得体的举止。人们注意到他们的礼仪、倾听技巧以及出于对他人尊重而压低说话音量的行为,这些都是同龄孩子普遍欠缺的。……身为大人的我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让孩子们知道测验分数不过是他们人生中很小的一部分。人格品性才是教育的本质。“我之所以引用这一大段话,是因为在我看来,这段话非常重要,能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对我们惯常所说的教育教学过程观察越精细,就越确信,真正的学校,即是儿童集体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在其中被许许多多志趣和爱好结合在一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