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如何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天赋?

(2015-11-22 09:32:55)
分类: 家庭教育
如何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天赋?

2015-11-21 胡萍 

孩子天赋的发掘,是一个钱多钱少都能办的事。胡萍老师的孩子,凭着优秀的成绩和出众的厨艺(作为加分项)考入了剑桥大学。胡老师家,也经历了家境一般到家境富裕的过程,但无论家境如何,对孩子的培养,胡老师和她先生,都做得很好。具体怎样,请看故事:


如何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天赋(节选)
作者:胡萍

上天给了孩子生命中一个只属于他的天赋,但是现在可能还没有呈现出来。

孟根义在小的时候喜欢厨艺,但是在4岁的时候他完全做不了东西,但是有这个东西在身体里面,就叫天赋。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一个天赋,可能他是诗人,文学家,歌唱家。每个人都有一个天赋,但是在小的时候我们不容易发现,因为才能还没有完全成熟。天才不是每个孩子都有的,但天赋是每个孩子都有的。

明白这一点才不会对孩子绝望。我们现在孩子什么都不会,也没关系。

每一个孩子当他的天赋物尽其用的时候,他就会被他人需要。

我以前想,孩子要是上不了大学我们就开个餐厅,开个餐厅他很快乐地做厨艺,因为做的特别好吃客人就很多,他就获得了生存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天赋,然后在天赋当中愉悦地生活,然后获得生存的机会。所以上天派每一个人来到这个地球的时候,都是给他带上了为他人需要的这样一个天赋的。所以千万不要对你的孩子产生绝望,觉得他什么也不会。

为孩子的天赋效力

我们父母是没有能力给孩子的生命像打针一样注入一剂天赋在里面去的,但是我们可以做的是,为孩子生命当中本来所具有的天赋——去效力——你有什么我帮你效力,让你把这个东西长出来,成为你的才能。这是我们可以去做的事情。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很多家长说,现在他一会儿又喜欢这样,一会儿又喜欢那样,我真的不知道他现在天赋是什么。有个家长昨天问我说:

“我要等多少年才知道?” 

“二十年你才会知道的。”

她说:“天哪要那么长时间?要是我能在他四岁的时候知道的话,那我就赶快去培养他,让他尽快地出露出来这个天才。” 

 “做不到。我真的是做不到。”

跟着他的步伐

我在养育孟根艺的二十年过程当中,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跟着他的步伐,他这半年喜欢上什么东西我们就赶快配上这些东西,然后满足他这个条件。下半年不喜欢了这个东西扔在一边他又去喜欢另外一样了,我们又去给他配备另外的东西,就是跟着他的屁股后面,他喜欢什么你就给予他什么。

就是这样。然后他喜欢甲乙丙丁戊,喜欢了一圈以后回来发现还是喜欢丙,然后又折回来了。就是这样,包括他的厨艺都是这样的,四岁的时候开始,6岁的时候不感兴趣了,8岁又突然想起来又要开始弄了,所以你那些买的调料可能还没用完,又会存上半年或者一年以后他又想起来又弄了,那一批材料已经过期了,你要把它扔掉,又重新买一批新的进来。就这样,一路跟过来跟到二十岁才发现原来他喜欢了这么多东西最后不断地淘汰,剩下的仅仅只有那么两三样。

但一个人有两三样兴趣爱好而且是成熟的兴趣爱好不就已经够了吗?

除了你的工作你的业余生活也很丰富了,你做不了很多的,唯一的方法就是跟随他的步伐,满足他的每一个兴趣点,然后才能帮他发现。发现和保护等于培养。

我们如果都没有发现,就给孩子报上15个班什么都去学,什么都要求很高,学的东西还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我就把这波家长比喻成一个老民工,扛着一把锄头在孩子这座宝藏上乱挖一气,到处乱挖挖宝藏,那叫开发智力开发潜力。

不要去这样乱挖一气,你如果都没有发现孩子喜欢什么,你没有跟随他的步伐在他自己的天赋还没有长出来的时候你就让那些开发商、英语老师、美术老师一个一个地来挖,孩子是不是就被破坏掉了。所以可能人家那个天赋是藏在下面的,好好的一个完整的宝石,结果一锄头挖下去砸破掉了,我就曾经干过这样的事情。

这是你的事

所以首先是发现,我发现他的音乐天赋但我没有去保护,就等于破坏。你发现了以后你再去保护好,然后才等于是培养。

培养不是交给外人!是你自己在做的事情!
不是交给那个英文老师,不是交给那个钢琴老师,不是交给那个艺术老师。
不是的,是你自己在保护的。

首先,就是不要为孩子的兴趣设限,孟根义小时我们家境一般,然后孩子也很普通,我们也不觉得他是一个什么天才,也不觉得他是有什么天赋,那个时候也不懂,所以就跟着他,他喜欢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

他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四驱车,四驱车那些零件那些螺丝都很小,整个的螺丝钉像牙签一样那么细,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完整地帮他发展了精细作业的操作。那时候7岁左右,他爸爸就是每天放学以后都会带他去学校旁边那个四驱车店满足他这个要求,需要什么就买回来,结果他攒了很多这样的零件到现在都没用完,这是现在剩下的那么多东西。后来我还有点生气我说你看,你玩了两年这个东西,花这么多钱为什么你不继续玩了,这是我们家长的常规心态,我们认为你做一件事情必须要有毅力,必须要坚持下去,不能浪费这些材料。然后他爸说了一句:他不玩就不玩了,他又喜欢玩其他东西就可以了。那个时候我不懂,后来我也想就算了,现在我懂了其实爸爸做得很正确,他爸虽然不看育儿的书,但他本能的方向是非常正确的。

满足内在需要

我就觉得孩子玩这个东西的时候一定是满足他某一个内在发展需要的时候,比如他玩那么小的东西一定是精细动作的发展,现在精细动作已经发展好了,他要发展其他的,他的兴趣就会转移到其他地方,他会重新找一个兴趣来满足他其他内在的发展。这是他自己用手缠绕出来的马达,整个马达线只有指甲盖那么大,缠得非常整齐。我以为是买的,结果他说不是,是他自己做的,他那个时候做马达就非常有心,每天都做,七岁左右。那个时候云南省的小学生政策是不允许孩子带家庭作业回家,三点半放学,所以他有大量的时间玩,一回家就开始在他的房间里面开始做这些事情,又没有作业。

所以他从玩半成品然后添加一点东西一直玩到所有的零件买回来从缠马达开始,一步一步地做出一个完整的四驱车,然后拿去商店里面,四驱车店里面跟小朋友比赛,他爸爸就每天陪着他,只要儿子在,他回家都是有效陪伴。

那时候没电脑,没有ipad,连手机都没,很落后的那种状态,那么回家干吗呢?就只有玩这些东西,家长也没事情,我们两口子也不会打游戏,所以在那样一个时代除了电视没有其他可玩东西的时候,孩子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做这些手上的活计,爸爸在陪他。

我们从来都不会觉得玩这些东西对考试有没有用,会不会浪费的时间。他爸爸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孩子就是应该玩儿。所以孩子需要什么玩具,他是有那种补偿性的,因为他自己家里面曾经经济不好,他小的时候没玩过这些东西,所以儿子要一样他马上买两样,就是这种心态满足了,刚好就满足了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手的运动的发展,还有手脑协调的发展,还有精细动作的发展,都通过这样细小的玩具就满足了。我那个时候还有一个错误的观点我就觉得怎么那么怪事,每天买一个新的,那么花钱,那个时候我还会有这样的想法。

不设限

有一段时间他又特别喜欢各类象棋,我发现真的是文化敏感期到了,他爸爸马上买一本书回来自学,开始跟他两个下棋。

有一段时间就喜欢游泳。先是自己玩水学会了狗刨,发现他完全不怕水以后,爸爸开始教,爸爸教会了他以后,觉得他的姿势不好,就专门请了省队教练一对一训练。

有段时间喜欢跆拳道,后来还喜欢散打,我们都给他送去,结果后来三个段以后他就不想学了,然后他就回来了,回来就回来了。

又喜欢上台球,因为他要用物理学计算那个轨迹,他自己先计算轨迹怎么走然后再去打,所以他像研究型的,边研究边玩儿,特别喜欢研究物理的轨迹什么的。

乒乓球也是他爸爸请了一个一对一的教练跟他陪练,陪着他。后来在高中的时候校代表队参加比赛最后打输了。

我们从没给他设限。

物质效力和精神效力

然后你不设限的同时你还要效力,这种效力有两种,一个是物质的效力,物质的效力就是给他准备东西。为了他的爱好厨艺,我们在成都、深圳和昆明三个家都有这样完整的一套东西,烤箱、橱柜,橱柜里面我们离开深圳的时候,起码有五大包光是锅,大大小小的锅都有七个,就是他用的锅都有七个,所以他的那个东西是非常非常多的,他自己的一个柜子,到每个城市只要一安家都要给他弄一套这个东西出来。

他小学的时候对科学实验又特别感兴趣,所我就给他买了儿童科学实验套装,还利用家里面的什么肥皂、报纸、洗洁精做很多小科学实验,做完了以后我说你就用电脑来写报告,因为他作文老考分很低,我就想我儿子写不出风花雪月的东西,我们当科学家,不当文学家,我们能写实验报告就可以了。

他去剑桥面试提交的报告,你看一个中学生能写出这样的报告来,中国的学生是绝对做不到的。就是全英文地来写这种九十种基因的对比这种近亲和远亲的对比。和厨艺的那本报告一起,就录取了。

我发现孩子很奇怪,真的他那些兴趣点随着他生命的季节一朵一朵的花来开,这朵开完了,好了,下一朵又开开,你真的不知道他到哪一个阶段他哪一朵花打开,你真的不知道。

总结
0-6岁是一个很关键的年龄。

孩子以后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发现力的,“有趣”的人(终极形态是“精英”),还是一个麻木充满疲态的“无趣”的人(终极形态是“屌丝”),区别就在早期家长是否充分地给予孩子丰富的体验环境,让他们的好奇探索欲得到最大的保护和发展。这一点做好了,“广”也好,“精”也好,6岁以后孩子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线。

他会有一种原始的驱动力。

富裕人家孩子的刷华丽指标,普通人家孩子的玩一块钱的玩具读五块一本的书,区别只是形式而已。只要家长按照孩子内在发展的规律去做,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我觉得真的是这样。

当然,他在喜欢上一个东西之前,首先要能接触到它。

文章来自:英华兰的DrBin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