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有关学习的七个 “三”(荐)
(2015-11-18 22:36:36)分类: 精华文摘 |
有关学习的七个 “三”(荐)
①,三种学习境界。
一、第一层为苦学。
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
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
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那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二、第二层为好学。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三、第三层为会学。
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②,三种学习习惯。
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思考习惯。
一、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
很多同学在学习中习惯于跟着老师一节一节的走,一章一章的学,不太在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随着时间推移,所学知识不断增加,就会感到内容繁杂、头绪不清,记忆负担加重。
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学习一门学科前首先应了解这一系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弄清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握。
二、追根溯源,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习最忌死记硬背,特别是理科学习,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问为什么,这样学到的知识似有源上水,有木之本。
好奇心,这往往是培养我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养成这种思考习惯,有利于思维品质的训练。
三、发散思维,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
不要孤立的对待知识,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长期下去,必然会促进智力素质的发展。
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智力素质,所以上面讲的学习的三个学习习惯实质上是三种思维习惯。
学习的重点就是学会如何思考。
③,三个学习要点。
关于学习的方法可以谈很多,但重要的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多读书,注意基础。
要想学习好,基础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但在学习中,很多同学却不重视,实际上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二、多思考、注重理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学习的灵魂。在学习中,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驾御知识的头脑。如果一个人不会思考,他只能做知识的奴隶,知识再多也无用,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学到好知识。
三、多重复,温故而知新。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道尽学宗,不断的重复显然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当然,这种重复不能是机械的重复,也不只是简单的重复记忆。
重复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不同的目的,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一次比一次获得更深的认识。
④,三种学习精神。
一、不唯书。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可能都是毫无缺陷的。这就需要平时多动脑筋,在思考的基础上敢于怀疑,大胆探索,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也许我们的怀疑是错误的,我们提出的观点和见解是不正确的,但正是从这种错误与正确的交锋中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提倡不唯书,并不是为了否定书,而是为了培养一种创新精神。
二、不唯师。
老师讲什么是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这就变成了一个“知识容器”。
瑞士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的人。”所以,敢于向老师质疑,甚至与老师争论,在争论中失去的只是错误,而得到的是正确的认识。
三、不唯一。
对于一个知识的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对于一道题的求解,可以有不同方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可以从不同学科去分析解决。
在学习中必须具备这种“不唯一”的意识和精神,尽可能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的习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⑤,三条学习原则。
一、自觉性原则。
如果把学习变成一种被别人压迫的行为,学习的动力就会减弱,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倦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对于那些学业不佳的同学应首先检查自己的学习自觉性如何,一切属于自己的事,必须自觉地去做,这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
二、主动性原则。
主动获取知识,不等待,不依靠,不耻下问。
有的同学甚至一年也不会问老师一个问题。这些同学决不是一个问题也没有,而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是十分有害的,必须改变。
三、独立性原则。
如果在学习中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创造性,就不可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⑥,三种学习技能。
一、学会快速阅读。
一个掌握阅读技能的学生,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掌握知识,学的更主动,更轻松。
阅读技能并不是指能简单的读,而是指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的能力,是指能够根据不同书籍的模式迅速分清主次、把握书中内容的一种技能。
这就要求同学必须多读书,注意了解不同书籍的特点和阅读技巧,加强读思结合,并且有意识地加快阅读速度,逐渐形成快速阅读技能。
二、学会快速书写。
比如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速度记录笔记,课后完成作业用时过多,考试因书写太慢而答不完试卷等,这些现象都与书写技能有关。
那些书写速度慢的同学对此应引起足够的注意,自觉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尽快掌握这一技能。当然,快速书写的同时还要保证字迹的清楚与规范。
三、学会做笔记。
做笔记是一种与动手相结合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
读书笔记应注意做好圈点勾批,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复习笔记应注意做好知识的归纳整理,理清知识结构和联系。
⑦,三位良师益友。
在我们的学习中,除了教师,个少还有三位特殊的“老师”,它们的作用和老师一样重要,也是我们学习中的良师益友。
一、自信。
在实际学习中,不少同学总认为自己比别人笨,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们不敢碰难题,即便做出答案也总怀疑不正确,更不敢向学习好的同学挑战。
只要敢想、敢做,永不服输,就一定能不可阻挡地走向成功。自信是学习中的第一位老师。
二、课本。
课本是我们学习中的第二位老师。课本知识是最基本的知识,它随时伴随在我们身边,每有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应当是查阅课本。
三、同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学是我们学习中的第三位老师。学习不仅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传递,更需要同学之间的多向交流,同学之间的协作更方便。
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争辩,有助于开拓思路,激发思维,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