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也不能替代科普阅读
2015-11-03 刘兵
在新一轮的课标修订中,一个新的概念被突出强调,即“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什么如此强调?怎样表述相应学科的核心素养?种种问题大家很关注,课标修订组也在讨论。有一种说法是:“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知识、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立场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不等同于对具体知识的掌握,但又是在对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中形成和内化的,并可以在处理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过程中体现出来。”
有人形象地说,素养是指一个人把他所学的具体知识都忘掉以后还剩下的东西。它很微妙,可以意会,但难于表达和考核。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跟过去应试教育传授具体知识、对知识重点死记硬背的模式相对照。它跟具体知识有关,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形成的,但它又不等同于具体知识,并不是掌握了具体知识就具备了核心素养。所以,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科学教育改革是有意义的。
而面对普通人,我们的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科普内容和形式的分类有交叉,是不完备的。有的是文体的,有的是内容的,有的是话题的,如:知识性科普、科学史普及、科学家传记、科学与艺术、科学文化,乃至科学(相关)小说、科幻、博物学、生态环境内容的科普、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普及、性别视角下的科普、科学哲学性质的普及等等。这样的分类,这样的思辨,在科普阅读里都可能涉及。
狭义的观点认为,只有科学著作、科学知识的通俗化阅读才是科普。其实,很多形式的作品涉及科学内容的普及。科普阅读,需要打破传统观念,概念的宽泛,立场的新颖,非直接为了功利目标的更深层的阅读,能够真正启发人们思考。
针对中学生的科普阅读,关于为什么读、怎么读的问题,结合与核心素养的关系,结合我们立场的变化、对阅读功能的理解和视野的开拓,我一直努力强调的是:不要把阅读变成传统语文教学内容、形式的延伸,而要把它作为跟语文相关的、拓展的途径,在核心素养意义上来培养人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兴趣,等等。科普阅读可以突破我们在正规教育必修课程中还无法突破的界线,它的发展对于社会,对于学者、老师和学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推荐一些科普阅读的书目:
1
知识性科普
伽莫夫《从一到无穷大》《物理世界奇遇记》
霍金《时间简史》
2
科学史普及
比尔·布莱森《万物简史》
曹天元《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3
科学家传记
费曼《别逗了,费曼先生》《你何必在意别人怎么想》
刘海军《束星北档案: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命运》,关于爱因斯坦的各种传记
4
科学(相关)小说
迈克尔·克莱顿《侏罗纪公园》
丹·布朗《天使与魔鬼》
5
科幻
刘慈欣《三体》
王晋康《蚁生》《类人》《癌人》
6
博物学
托尼·赖斯《发现之旅——历史上最伟大的十次自然探险》
刘华杰《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博物人生》
7
生态环境内容的科普
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汉普顿《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梭罗《瓦尔登湖》
8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普及
《哥本哈根》《美梦还是噩梦》《失窃的收成》
9
性别视角下的科普
凯勒《情有独钟》
艾夫·居里《居里夫人传》
10
科学哲学性质的普及
霍金《大设计》
(作者刘兵,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