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不能简单化地满足学生“兴趣”

(2015-10-27 11:29:15)
分类: 教育随笔

不能简单化地满足学生“兴趣”

2015-10-26 张传书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110中学校

“学生的兴趣需要,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校本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学生的兴趣。”于是我们发现,为了满足学生兴趣而大量砍掉提升学生内涵课程的现象屡屡发生。诚然,兴趣很重要,它是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火把,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课程建设上的必然要求。但是,“兴趣”并不是开设课程的唯一标准。怎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首先,学生的兴趣需求并不等于学生的教育需求。中小学生的兴趣有时效性、多变性,他们的理智思维尚未成熟,人生观、价值观亦未形成,对自身的认识较模糊,判断一件事情具有“瞬时”色彩,多是基于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所作的暂时选择。他们的兴趣需求只有经过教育的过滤和转化,才能成为确定课程开发目标的依据。

其次,兴趣如果不与责任、抱负联系起来,亦无助于学生的发展。《读者》曾登载过一篇名为《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的文章,作者潘晓娴讲述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大学时代的她兴趣广泛,沉迷于各种校园活动,专业上却少有收获。后来中文系副主任要求全系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背诵一百篇古代文学作品,他们在反对无效后不得不奋力恶补。这次“魔鬼训练”,使学生们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他们的人生与事业之路打下了基础。这位副主任的话振聋发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顶多在幼儿启蒙阶段哄孩子们听。对于一个肩负着事业重任的大学生来说,怎么能仅仅由着自己的兴趣一日日得过且过呢?如果这样,这就无法给予你们今后事业强力的支撑!”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不能不加筛选地、简单地满足学生的兴趣,教师必须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同时,注重引导其向有社会担当、有责任感的人发展,采用各种方法激励和延续学生的兴趣,扩大他们的兴趣范围,变无兴趣为有兴趣,这样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以这种思维开发的课程才能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十期,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