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培育孩子的奖惩艺术,你掌握了吗?
(2015-08-05 17:31:03)
标签:
转载 |
分类: 家庭教育 |
一个人一生的成长,需要赞扬的力量。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所以孩子的教育既需要“奖”也需要“惩”,奖惩适度,孩子才会健康成长。
但是如果孩子做得一般,或者做得差,你还表扬他。不分场合说真棒,就像言不由衷地给领导拍马屁一样,肉麻!而且这样带来了一种建立在虚幻基础上的自信,就象吹起来的一个泡泡,到了真实之中,只能随着泡沫的破裂收获挫折和沮丧。
生活中,有的家长总是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作比较,这也不如别人,那也不如别人,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的孩子长处比,这样只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适当夸奖、赞美有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儿童道德品质形成的最初阶段,是非观念模糊,自制能力差。因此,成人的引导、奖励与夸奖、赞美至关重要。夸奖、赞美儿童,能激发他正确的外在动机,产生好的行为,并能强化儿童所完成的这一行为;得到夸奖、赞美,这种良好的动机会进一步强化,以后当他碰到类似事情时,便知道该怎样去做,发生行为迁移,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定势,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
夸奖孩子,家长还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最难认识的是自己的孩子,过高、过低地估计孩子的实力,都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学习兴趣。然而这是大多数家长都难以避免的。因此,家长要深入了解孩子的智力、能力、习惯、性格、优点、特长、缺点、弱项等。作为父母要有慧眼,要努力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夸奖要有内容,赞美到具体的行为和行动,使孩子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受到了表扬。在夸奖孩子时不要附加任何条件,赞美还要有境界,其实,让孩子受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让孩子生活得更幸福。因此,要对孩子取得的每一点进步由衷地称赞,不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1、惩罚,要建立在尊重的前提下,允许孩子保留他们的自尊及权利。
要提前沟通。为了让一项惩罚更有效,我们要在一开始就把后果讲清楚。惩罚的措施和后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可以起到威胁的效果。如果父母提前跟孩子进行充分沟通,孩子自然也就明白哪些事情不能做、做了会有什么处罚等,无形中会增加一道心理防线,抵御犯错的冲动。当孩子能明白家长设定的规范、同时又有控制自己的概念时,他们从小就不那么容易犯错。
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如果一犯错误马上受到惩罚,效果一般会比较好。比如你已经严厉地让孩子收拾东西了,但他还是把玩具丢得满屋子都是,你就可以把玩具没收几天,诸如此类。有效的惩罚总是有原因的,孩子自己也必须清楚为什么被罚。这些惩罚让孩子明白了极其重要的人生道理——每一种行为都要承担后果。 不容易出现我们常常说的“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情况。
很多时候,孩子最初的行为并没有那么糟糕,却因为我们在惩罚时加入了自己的情绪,才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最后弄得不可收拾。
惩罚完了,孩子静下来了,父母仍是那么平静,一切便可继续。如果父母对孩子有持久的不满情绪,时不时就提起这档子事,那么孩子也会持久地不高兴。
请记住,惩罚的目的绝不在于发泄成人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而在于帮助孩子明白正确行为与越轨偏差行为之间的分别,帮助他成长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并且不需要外在监督就能自重、自持与自律。
有的父母长篇大论说了一车,孩子也没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孩子还没有那么缜密的思维来消化你的论述,最好的办法是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到底哪儿错了、为什么错。
无论如何,在惩罚孩子之前,父母应该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冷静思考是不是可以用其他更好的方式代替打骂,即便你觉得非打骂不可,那么也是在你经过了思考,在情绪稳定的情况下实施的。这个时候的打也好,骂也好,没有丝毫发泄的成分,只是一种惩罚措施,你不会伤害孩子的人格,更不会导致让你后悔终生的事情发生。但我还是强烈建议,父母不要随便打骂孩子,打骂只能说明父母欠缺教育的智慧。
总之,只有奖惩适度,才会培养出好孩子,这是一门简单而又深奥的艺术,家长们要且行且学习。奖惩没有固定的模式,要随时关注孩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待。才能培育出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