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孔子对教育的伟大贡献

(2014-10-16 14:22:57)
标签:

转载

分类: 传统文化
 

钱穆先生(教大学不如教中学,教中学不如教小学)曾说,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可称为开天辟地旋转乾坤一伟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ou)邑人(今山东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9.28—前479.4.11)。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在古代史上,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传及亚洲各国,今天他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孔子三岁时,先丧其父,十七岁时,又丧其母。孔子的家教中重视礼仪之教。生活贫困,促使他较早为谋生做事,学会多种本领,他自称:“吾少也贫,故多能鄙事。”他青年时期在季氏门下当过委吏(管理仓库),还当过乘田(管理畜牧),由此他接触到社会下层,了解到人民的一些愿望和要求。

孔子生长于当时的文化中心——鲁国,在周礼的熏陶下,六岁“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十五岁时,就确立了坚定不移的学习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学习鲁国保存的中国古代文化,从中寻求治国救人之道。这一基本方向,决定了他一生的生活道路,形成了儒家的思想特点。

孔子最大的抱负,是希望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施行仁政。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可也,三年有成。”意思是,假使有人用我治理政事的话,一年的时间就差不多了,三年就会大有成效。孔子约自30岁起,就奔走于齐鲁之间,希望通过从政来实现他的理想。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未获得统治者的重用。于是,他就招收弟子从事讲学活动。直到51岁,鲁定公任他为中都宰。后来,他“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季桓子的矛盾激化而下野。在做官期间,他并未停止办学。见自己的政治抱负在鲁国不能实现,55岁时,他便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先后经过卫、曹、陈、宋、蔡、郑、楚等十几国,一面宣讲自己的政治主张,一面坚持流动教学,68岁时返回鲁国。此后,他专门从事教育工作。

孔子在政治上虽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却是成绩卓著的。孔子大约在30岁( 前522年)左右时,从事创办私学活动,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在鲁国从政和周游列国期间,不断广收弟子,随时随地讲学,前后从事教育工作达四十余年。他一生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着教育工作,这是他之所以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搜集并整理出《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他还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系统地论述,对后世的教育影响极大。《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有“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自己也说:“受业身通者 七十有七人。”他培养了这么多人才,可谓教育硕果累累,做了前人未做到的事。

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

二、教育的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众多的人口、富裕的生活和发达的教育)的三大要素之一。

1、教育的社会功能

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看,孔子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等传播到民众之中,会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看,孔子扼要地阐明了他的“庶、富、教”的思想。即要治理好一个有众多人口的国家,不仅要努力发展经济,还要发展教育,创设精神文明。

从教育与法律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教育比政令、法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式论述教育作用的思想家。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这种人性论也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教育史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三、“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

首创私学,实现“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自孔子始教育就不再是少数贵族阶级的特权,而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促进教育文化的下移。这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教无类”其本意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为了实现这一原则,孔子在招 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 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事实表明,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有齐、鲁、宋、卫、秦、晋、陈、蔡、吴、楚等国,分布地区广。弟子的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素质教育、教育均衡发展)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四、教育的目的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可见,教道和学道是孔门师生共同的目的, 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因为这种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所以孔子才能造就出许多有才干的学生来。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五、教育内容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括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道德教育为重心。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论语•速而》云:“子以四教:文、行 、忠、信。”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

孔子在教学中所用的教材:《诗》(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书》(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史料总集,上自尧舜,下至春秋初期。)、《礼》(即《礼仪》)、《乐》、《易》(本是一部占卜的书,孔子将其作为哲学和政治伦理思想来传授,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春秋》(第一部编年史,学习《春秋》主要是以史为鉴,培养政治道德观点。)即所说的六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与“六经”的不同在于:“六经”偏重于文化知识;“六艺”则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

六、教学原则及方法

1. 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命题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如有一次有意识地向子路提出一个假定性的问题:“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并未说话,仅以高兴默认,孔子便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认为不同的事务不同的情境都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

2. 学思并重

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他还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识要“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应当更重视行动。

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3. 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为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在他的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问题。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即从此而来。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此时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孔子在启发诱导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

七、树立教师的典范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也出色的体现出了为师之道。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他有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孔子是终生好学的典范,“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同时也广泛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 温故知新

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的办法。

3. 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是为师之道的有一根本所在,一位学生多教师也会“听其言而观其行”。

正人,必先正己。作为教师,个人的修养十分重要,己正则人正。4. 教学相长

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自己。

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