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君子周急不济富

(2013-12-03 16:17:14)
标签:

传统文化

教育

教育随笔

论语学习

学校管理

分类: 《论语》感悟

君子周急不济富

《论语》感悟(一零六)

文/王营

 

原文: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6.5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译文:6.4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

6.5 原思给孔子当家宰,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有多余的,)给你的乡亲们吧。”

感悟: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是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2岁。冉子即冉求,多才多艺,以政事见称,尤擅长理财,曾担任过季氏宰臣,列孔门十哲之一。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宼的时候,原思曾做过他家的总管。

这两章是孔子在帮助他人问题上所坚持的观点,孔子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即“君子周急不继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帮助别人宁可“雪中进炭”,不可“锦上添花”。在他看来,我们帮助人,要善于寻找时机,在别人有急难的时候帮助他,以解其燃眉之急。公西赤出使齐国,乘肥马,衣轻裘,可见家中并非穷困潦倒,如果再多给他粮食,他母亲用不完,反而会白白浪费掉,纯属锦上添花,没有这个必要;而原思做孔子家宰时本来应该拿“九百”的薪水,却推辞不要,孔子劝他不要推辞,多余的可以拿去救济那些困难的乡亲们,这就是雪中送炭。

据史料记载,三国鼎立之前,周瑜并不得意,曾在军阀袁术部下当过某一小县的县令。这时候地方上发生饥荒,年成又坏,再加上兵乱,粮食问题日渐严峻。居巢百姓没有粮食吃,只得吃树皮、草根,很多人被活活饿死,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作为父母官的周瑜看到这悲惨情形,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叫鲁肃,想必一定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于是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寒喧完毕,周瑜就开门见山地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鲁肃一看周瑜丰神俊朗,谈吐不俗,日后必成大器,顿生爱才之心。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县令,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鲁肃亲自带着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各三千斛,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如此饥荒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当下两人就交上了朋友。鲁肃周急不济富,雪中送炭,他的慷慨得到了回报。后来周瑜真的像鲁肃想像的那样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将他推荐给了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事创业的机会。

孔子所说的 “君子周急不济富”,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合理的基本手段,而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却偏偏喜欢反其道而行之。据报道,前几年根据国家向高层次专业人才发放住房补贴的政策,深圳将向腾讯、华为、TCL、金蝶等知名企业的多名高管发放购房补贴或贴息,其中包括拥有293亿元资产、刚刚晋身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 9名的腾讯CEO马化腾。这种现象并非个别,事实上很多城市都在执行类似的人才政策,为了吸引资本和人才流入,会对企业家、科技人员、知识分子等人才提供各种补贴。只不过深圳的补贴补到了马化腾这种超级富豪头上,在广大市民想做房奴亦不可得的今天,两相比较给公众的冲击实在是太过强烈了。

再比如2013年关于住房公积金的讨论,我国实行住房公积金免税政策,实际上多缴住房公积金已经成为高收入者的避税工具,从而让这一群体更加受益于住房公积金,这就造成了同一城市不同单位之间,缴存额差距大到几十倍甚至是百倍。羊城晚报记者以广州市住房公积金缴存政策计算,最高免税缴存额是3448.08元,而最低免税缴存额只有65元,高收入群体可享受到的免税额是低收入群体的53倍!这是最典型的“济富不济贫”,其结果只能是富者更富,贫者更贫,哪里还有公平可言?

我丝毫没有“仇富”的意思,相反我非常佩服那些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成为百万富翁的人。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个社会毕竟还是穷人占大多数,当富人们住在豪华的别墅里享受天堂般的生活时,你们是否想到在你的周围,甚至你的员工中,还有许多人因房价上涨、买不起房子而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里。每个富翁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家史,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是国家政策和整个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发家的机会,富人们已经不需要住房了,政府为什么还要为他们锦上添花?为什么不通过适当的政策调控,让每一个劳动者买得起住房,使“天下寒士俱欢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