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有“仁爱”之心
(2013-10-10 16:55:13)
标签:
传统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论语学习杂谈 |
分类: 《论语》感悟 |
教师应有“仁爱”之心
《论语》感悟(九十四)
文/王营
原文: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
(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感悟:本章通过子张和孔子的对话,记载了春秋时期两个著名人物的事迹。一个是子文,他曾经多次担任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之职)。在任的时候,他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被罢免的时候,也没显出怨恨的样子,而且缷任时还要把自己的政事一五一十地向新接任的令尹交代清楚,真可谓宠辱不惊、尽职尽责。另一人是陈文子,是齐国的大夫,“有马十乘”,在齐国也是一个不小的官。崔子即崔杼,和陈文子是同事,也是齐国大夫,他以下犯上,发动叛乱,杀死了齐庄公。陈文子不愿与这种乱臣贼子同流合污,把自己偌大的财产丢弃,逃离齐国。哪知天下乌鸦一般黑,陈文子先后到达几个国家,遇到的执政者和大夫崔子都差不多,于是相继离开。
在子张看来,这两个人可以算作是“仁人”了,他征求老师的意见,谁知老师却说子文顶多算作“忠”,不能算作“仁”;陈文子顶多算作“清”,也不能算作“仁”。在孔子看来,“仁”是一个人内在的情感,并非某种外在的具体行为。“忠”和“清”只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至于内心是否真“仁”,孔子没有考察,于是说“不知道”,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仅仅是作出样子给众人看,那是沽名钓誉、自名清高,并非真正的“仁”。
说实话,一个人如果一生真能做到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尽职尽责的“忠”,那也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日常生活中,在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团体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一种人:他们平时对工作非常有热情,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但是一到年终评优或者发奖金的时候,由于某些原因,荣誉没有落在他身上,或者奖金比别人少,情绪就来了。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怨恨发泄到别人身上,要么去找领导理论,要么破罐子破摔,从此一蹶不振。这种人自私自利,只看到自身长处,看不到别人长处,当然不是“忠”,更不是“仁”。
但是反过来讲,那些忠于职守、不争不抢、埋头苦干的人就一定是“仁者”、好人?我看也不尽然。有些人故意藏拙,其实是用来博得领导及众人的好感,等待时机。一旦荣誉到手、地位到手,便完全变了一个人,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其用心之良苦可见一斑。这种人当然也不是“忠”,更不是“仁”。
在孔子看来,真正的“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事业、对集体、对他人的爱,即“仁者爱人”,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不计较个人利益、不损人利已,克尽职守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仁者”有时候也并非一味地淡泊名利、宠辱不惊,为了事业、集体和他人,他们有时甚至可以做一些当仁不让的事情。《水浒传》中的宋江就只能算是一个“忠”者,而是一个“仁”者,他替天行道、杀富济贫,这是“仁”的行为,但最终还是没有推翻黑暗统治,救民于水火之中,反而被朝廷招安,为皇帝尽“忠”了。
再说“清”者,他们大都以为自己本事大得不得了,在一个单位中,总喜欢对领导、对他人指指点点,总认为别人对不起自己,喜欢发表议论,高谈阔论,用现在一个时髦词来形容他们就是“愤青”,大概“陈文子”就是“愤青”们的祖师爷吧!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说不做,情绪激昴。像陈文子,明明知道崔子殺君不对,不去面对现实,想办法推翻他,却采取了逃避现实的做法,跑到别的国家大放蹶词,这种人既不“忠”,也不“仁”。
做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时常说,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种“忠”应该是以“仁爱”之心做基础的“忠”,而不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愚忠”。当教师的,首先要发自内心的爱教育。要把教育当成一种事业,而不是一种职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如果仅把教育当成一种职业,只要做到按时上下班、尽职尽责就行了,但是如果把教育当成一种事业,就会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倾注在这一事业上,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楷模。其次,要真心实意地爱学生。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没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即使你整天忙忙碌碌、不浪费一节课也干不好教育。教师要把每一名学生看成自己的亲生子女,时时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学习,引导他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成人、成才。再次,要爱学校、爱集体。学校是个大家庭,校兴我荣,校衰我耻,每一名教师都要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献计献策,要在社会上时时处处树立学校良好的形象,对学校领导有意见要当面提,不要成为陈文子之流空发议论的“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