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012-07-26 10:48:09)
标签:
教育人文教育传统文化论语学习论语教育智慧 |
分类: 《论语》学记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的学生观
《论语》学记(九)
文/王营
如何看待教育对象,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孔子一方面认为人的先天本性是相近的,只要提供适当的教育,每一名学生都是可造之材;另一方面,他又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针对不同的学生应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两方面看似相互矛盾,然而在先师孔子身上,却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首先,孔子认为人的先天本性是相近的,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以此为出发点,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
的教育主张(卫灵公第十五),他想为每一个受教育者创造一个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其次,他承认学生之间存在性格、智力、特长等方面的差异。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孔子认为,无论哪种类型的学生,都必须通过刻苦学习和磨练,才能有所成就,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并不相信“生而知之”的天才,他虽然被后世称作圣人,却并不以天才自诩,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再次,孔子尊重每一名学生,相信每一名学生都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