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之、教之
(2012-07-03 17:38:43)
标签:
传统教育传统文化感悟随笔论语教育智慧论语学习教育杂谈教育 |
分类: 《论语》学记 |
富之、教之
——孔子论教育的理想和目标
《论语》学记(六)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在战乱频仍的春秋时代,他第一个提出了自己教育理想,并且第一个兴办私学,广收门徒,践行他的教育理想。他认为教育可以富国强兵,可以为国家培养人才,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同时,教育还可以发挥它的教化作用,使百姓互相劝勉,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在崇高的教育理想支配下,孔子制定了三个方面的教育目标。
首先教育要为社会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次是培养道德完善、智勇兼备的各类人才,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成人”。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再次是培养忠于国家、不辱君命的政治人才,既所谓的“士”。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在这三类培养目标中,无论是君子的“质”也好,成人的“义”也好,还是士的“孝弟、言行”也好,孔子始终都把“德”放在人才培养的第一位,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