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人诚实作文始

(2009-11-11 11:40:30)
标签:

教育观察

教育管理

教育思考

教育杂谈

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

教育

分类: 语文教学

做人诚实作文始

 

文/王营

 

语文老师经常教育学生说,作文如做人,作文要写真情实感。这话一点也不错,但事实又如何呢?

近日,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抨击了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弊端,他呼吁别让孩子从作文开始“第一次撒谎”——“教育活动中一定要重视价值观教育,否则社会将承担没有进行这种教育的后果。”陶西平在为教育界500余名代表作主题报告时说,某高校一名外教让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母亲的英语作文,所有学生都非常轻松地完成了作业。因为他们从小学起就开始写这个内容,毫不费劲。但外籍教师的阅卷结果出乎意料,他质疑学生:“你们的母亲难道都是一样的吗?难道她们从来没有不负责过?从来没有自私过吗?”“我记得韩寒说过一句话:‘人生的第一次撒谎常常是从写作文开始的。’所以每个孩子都写了一个虚拟的母亲。”陶西平说。

事实确如韩寒所说那样:“人生的第一次撒谎是从写作文开始的”。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经常出的题目的是《难忘的一天》、《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新学期的打算》等,拿到作文题后,搜肠刮肚,无论怎么也想不出哪一天“难忘”?哪一次劳动“有意义”?新学期到底有什么“打算”?无奈之下,只好向《作文选》或本班写作水平稍高的同学求助,将别人的文章改头换面,匆匆交差。这样的文章能真吗?既然“难忘”、“有意义”,为什么“那一天”、“那一次劳动”至今一点印象也没有?可见,从小学开始,作文就没有写过真情实感。后来上初中,老师布置写人物的作文,题目往往是《难忘的一个人》,要么写“父亲”、“母亲”,要么写“同学”、“朋友”,但在进行人物肖像描写时几乎每个同学都会使用“目光炯炯有神”、“神情和蔼可亲”之类的形容词,难怪老师调侃说:你们全班同学是同一个“爸爸”、“妈妈”!

作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现象?我想不外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命题作文惹得禍。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几乎都是命题或半命题作文,由此导致平时的作文训练大多也是命题作文。题目定语多,限制也多,这就框定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一些学生在某一选材范围内没有生活体验,为了完成写作任务,必然说假话,瞎编乱造。比如,让城里的学生写“一次有意义的劳动”,既要写“劳动”,还必须是“有意义”,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参加过劳动,更谈不上“有意义”,不说假话才怪呢?

二是作文评价标准出了问题。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命题往往和政治密切相关,强调作文要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主题要“有意义”、“高尚”、“伟大”、“立意高远”。记得前些年,每年中考、高考临近之际,语文教师往往要围绕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猜题押题,大多能猜个八九不离十,结果即使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只要主题不出现什么问题,胡乱编造或者背诵几篇优秀范文,也能拿高分,这样的作文能有真情实感吗?一些有思想的学生作文偏离了主题,往往被打成“另类”,如此评价标准,作文那有真话可言?

三是作文指导课有待改革。通常情况下,中小学每周安排两节作文课,第一节课讲评指导,第二节课学生自由作文。讲评指导课通常这样安排:教师先对上次作文作简要评述,然后板书本次作文题目,接着指导针对这样的题目,应该怎样审题,怎样立意,怎样选材,怎样安排文章结构,这就无形之中把学生引向了一个思维的套路;最后教师再读几篇从《作文选》或期刊上找来的范文,让学生仿写。刚看到题目时,学生可能还有一点想法,心里有话想说、想写,经过教师这一番指导,反而不知所措,只好按照老师的要求,添枝加叶,进行一番无中生有的“构思”或“创作”。

作文撒谎,影响了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也导致中小学作文教学效率低下。作文就是做人,“我手写我心”,怎么想就应当怎么写。我们读鲁迅、季羡林等文学大师的文章,读不出一点儿的虚假和造作,反而对文章中所包含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产生情感的共鸣。我想,他们在写作的时候,恐怕没有人为他们命题,也没有人告诉他写文章必须写重大主题。

如何改变中小学生作文撒谎的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眼:一是写作教学的初期教师要敢于冲破条条框框,放手让学生写“放胆文”,自己命题,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写心里想说的话。只要语言通畅,言之成理,感情真实,不管主题是否“崇高”、“伟大”,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二是在中考和高考作文命题和评价标准上,要解放思想,给学生提供写真话、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命题的范围要宽泛,让学生有话可说;阅卷老师敢于对那些写真话、抒真情的“另类作文”打高分,对于那些胡乱编造、改头换面、卖弄文采之作要敢于打入十八层地狱。三是切实改革中小学作文教学,淡化写作方法指导,“导而弗牵”,多写多练。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从《小说作法》学出来的作者,我们至今还没有听到过。”“写作之道,除了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下一番功夫,是并无其它捷径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