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新辩
李白有诗曰:“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读后让人思绪万千,心生许多感慨。这两句诗道出了封建时代读书人的苦闷和追求,是他们迫于当时社会压力而形成的变态心理的折射。在封建社会里,许多知识分子皓首穷经、满腹经纶,确实有经邦济世的才能,可是由于他们社会地位低下,再加上本身固有的清高孤傲,有时得不到统治者赏识和重用。于是他们上天无路,报国无门,只有靠饮酒到神仙世界里去实现他们的人生追求,象李白、刘伶等一大批封建文人,平生嗜酒如命,放浪形骸,为后世留下了“诗仙”、“酒仙”的雅称。
但是,在当今社会中,却仍有一些人把这两句诗奉为圭臬,以古人自喻,慨叹自己生不逢时,得不到领导的赏识,不为世所用,稍一经历工作和生活中的挫折,便把注意力专注于酒上,整日与酒为友、郁郁寡欢,不时喝得酩酊大醉,视本职工作为儿戏,发表一些自以为看破经尘的言论,或者公开与领导和同事们唱对台戏,不仅给工作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也影响了正常的人际关系。
难道这些人真得象古代圣贤一样,得不到当权者的赏识吗?非也。时代发展了,社会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激励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促使他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与封建社会压制人、迫害人的专制体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是否得到谁的赏识,而在于你是不是有真才实学,是不是真正的“圣贤”,如果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在某一领域有过人的才干,是一颗真正的夜明珠,你终究是不会被埋没的。
这样看来,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决定了他的思想和行为。当今社会,既然我们还没有出色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不是什么“圣贤”,那我们就要恪尽职守,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饮酒、慨叹自己的命运呢?把好端端的大好时光花费在饮酒、叹息上,没有时间读书、思考工作,其结果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最终也不会成为什么“圣贤”。况且,饮酒的坏处人人皆知,既伤身体,又伤感情,倒不如闲暇时喝点茶、抽点烟,既能提神,也能启迪智慧。
人可怕的不是物质的贫穷,而是精神的穷匮。精神富有者不计较金钱和利益得失,不为暂时的穷困所困惑,而是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穷其一生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精神贫困者即使腰缠万贯,整日山珍海味、美酒佳酿,也难以掩饰其心灵的空虚,也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才是真正的圣贤所为。因此,圣贤不是自我标榜出来的,而是凭借自已的业绩众人认可的结果。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整日用酒精麻醉自己的心灵,只能是精神空虚的表现。但愿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起人生的各种考验,不要在饮酒中浪费自己美好的时光,而是在人生道路上不懈追求,寻求真正的人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