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糁”的考证

(2007-12-26 11:43:17)
标签:

感悟随笔

语文教学

社会文化

杂谈

分类: 语文教学
 

关于“糁”的考证

 

    近来,我们这个小小的县城带“糁”字招牌的早餐馆渐渐多了起来。恕本人才疏学浅,最初实在不敢确定这个字的读音,只是模糊记得魏学洢的《核舟记》中好象有一句读作“‘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可这和食品又有什么联系呢?有一天早晨上班,路旁恰好有一家这样的餐馆,顺便问了一句正在门口忙碌的老板娘,她很高兴地告诉我这个字念“sǎ”,并邀请我有空前来品尝。

    为了证实这个字的读音,来到办公室后,我迅速打开《现代汉语词典》查找,奇怪的是词典上这个字只有“sǎn”和“shēn(~儿)两个读音,并没有“sǎ”这个音。读“sǎn”时意思为“﹤方﹥米饭粒儿,如‘石青~之(此处作动词用)’”;读“shēn(~儿)”时意思为“谷类磨成的碎粒,如玉米~儿”,这是什么原因呢?

    后来我上网在“百度”里输入“糁”字搜索,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糁(sǎ)”是我们山东临沂地区的一种风味小吃,相传是古代西域回族的一种早餐食品。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对回民夫妇来临沂经营,当时叫“肉糊”,后来仿制者越来越多,明朝时期定为“糁”。最早的“糁”是用麦米做的。先将麦米在水中浸泡一夜,使其柔软易烂,然后用事先熬好的鸡汤(可适量加水)熬煮。煮到麦米软而不失筋道、且汤汁浓稠的时候,加入姜和大量的胡椒粉,然后改用小火煮2-3小时,再将熬汤时煮熟的鸡肉撕成细丝,将鸡蛋打成糊状放在碗里,再在碗中放入榨菜、香菜、少量的香油、盐、味精,将滚热的糁汤直接冲入碗内即成,其味香辣可口、肥而不腻、祛风除寒、开食健胃。“糁”有牛肉糁、羊肉糁、鸡肉糁三种,做法大致相似,其中以羊肉糁最为普遍,鸡肉糁为珍。据说喝糁有四大讲究,即热、辣、香、肥,一碗热糁配以油条、烧饼、烤排等食用是美好的早餐享受。

    从以上制作过程看,糁这种食品似乎符合“糁”字的造字特点,但是为什么不读“sǎn”或者“shēn(~儿)”,而偏偏读做“(sǎ)”呢?原来关于这一食品当地还流传着两个美丽的传说。其一是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经过现在的郯城码头镇,想品尝当地名吃,当地官员就把这种味道独特的早餐献了上来,乾隆爷一尝,怎么从来没喝过如此可口的东西,随口问了一句:“这是啥(糁)?”地方官员忙点头:“这是啥(糁),这是啥(糁)。”因此,天子的随口一问就成了它现在的名字“糁”。另外一个传说是:东晋时,一对穷困潦倒的外地夫妇逃荒来到临沂,大书法家王羲之看到他们非常可怜,就经常接济他们,夫妇二人非常感动,无以为报。有一次,王羲之病了,二人觉得报恩的机会来了,就把家中惟一一只留着下蛋的母鸡杀了做汤,并在汤里加了一些普通的驱寒中草药。本想把鸡煮得烂一些,可看火的丈夫睡着了,不想汤煮了一整夜。第二天,看着煮得黑糊糊的鸡汤,妻子很生气,可家里又没有其它东西,只好把煮“糊”的鸡汤送给了王羲之。再说王羲之本来卧病在床,吃了中药病也略有起色,但口干舌苦,没有食欲,看着送来的鸡汤,又不好意思拂了人家的一番好意,就盛上一碗尝了尝,没想到这一喝,登时神情气爽,病好了大半,一时兴起,随手提笔写下“米参”二字,意为“米做的参汤”,后来,人们把两个字合成了一个,就成了“糁”。

    以上资料大多来源于网上,自己并没在亲自去临沂验证,相信去过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收获。但通过上面一番所谓的“考证”,似乎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必须经过一番真正的调查研究,方可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每种文化现象的出现都不是空穴来风,自有其产生和发展的源头,只有寻根溯源,从基础工作做起,才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筑起中华文明的巍峨大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