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琢琢编儿歌

标签:
语言表达自由表达规则赏识亲子共创儿歌育儿 |
分类: 诗歌儿歌 |
两岁半左右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基本什么都能说明白了,但还不能像大人那样对语言运用自如。我想这可能就是这个阶段的孩子之所以喜欢自言自语,而且往往是嘀里嘟噜地“胡言乱语”的原因。这起码说明孩子有说话的欲望,——他们渴望能像大人一样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说多快就多快,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
这可能就是育儿专家所说的语言的敏感期,在这个接段如果能抓住孩子的特点和优点,多和孩子交流,多看书讲故事,稍加引导就可能大大加快孩子语言能力的发育,激发孩子“说”的兴趣。
琢琢现在是一个非常喜欢自由自语的小话唠,有时是有目的的对话,比如和玩具说话,自己讲故事,有时则是纯粹的嘀里嘟噜。但不管怎样,不要打断她,更不能打击她的“胡言乱语”,而且要适时地“激励”一把,——“琢琢会自己讲故事了!”“你这么关心小熊,小熊好开心啊!”“这是你编的儿歌啊?太高深了,妈妈都听不懂。”......时间久了,小孩子总能从中得到积极的暗示——会说话真好,慢慢地也会越来越喜欢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表达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琢琢两周岁时在火车上睡了一觉后,自编了一首非常简单的儿歌,“大火车,呜呜跑,小宝宝,睡觉觉”。这让我惊喜万分。此后,琢琢偶尔也会编个小儿歌叨咕叨咕,但都不是很上口的那种。但我一直惊喜于这种渴望表达、学习表达的欲望。
前阵子给琢琢买了一摞过期的《婴儿画报》和《幼儿画报》,其中有一期的名字叫“乐乐真能干”,里面有一个小熊开饭店请客的故事,我问琢琢小熊头上戴的是什么,她说是白帽子。我说对,这是厨师戴的,叫厨师帽。
讲完了故事,琢琢自己看封面,来了句“小猫是个大厨师”。我一看可不是嘛,就故作好奇地问“为什么呀”,琢琢接口“头上戴着厨师帽”。窃喜啊!又问“那手里呢?”琢琢最初的回答是“面包”。我于是把琢琢的前两句连起来,“小猫是个大厨师,头上戴着厨师帽”。琢琢立马接了过来“手里捧着汉堡包”。妙啊!我趁热打铁,“那乐乐呢?”琢琢的回答是“乐乐正在喝可乐,见了小猫见了小猫见了小猫......”哈哈,卡壳了!我又接了过来“见了小猫开口笑”。于是一首儿歌就这样诞生了——
小猫是个大厨师,
头上戴着厨师帽,
手里捧着汉堡包。
乐乐正在喝可乐,
见了小猫开口笑。
我和琢琢连念了了很多遍,开心地亲来亲去。
其实,一开始我就知道有问题。因为乐乐杯子里的东西是白色的。于是,我又让琢琢猜猜乐乐喝的是什么,她的回答是“牛奶”,我让她再想想,还可能是什么。然后,我建议再重新编儿歌。于是定稿就成了这样的:
小猫是个大厨师,
头上戴着厨师帽,
手里捧着汉堡包。
小猫去找小乐乐,
乐乐正在喝牛奶,
见了小猫笑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