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
學做人
美國首位華裔市長 黃錦波博士
非常高興接受樊院長頒發的聘書,繼續做貴院的客座教授、形象顧問。幾年前受聘學院時,只有 700
多學生,但學院一直在不斷的發展、壯大、改革、創新,現在已成為擁有數千人規模的學院,這是全體教職工共同努力、奮進的結果。今天很榮幸又回到學院。
大學學習第一年是最重要的,要把自身的定位定好,要知道怎樣學習,怎樣選課,不要為考試而考試,為念書而念書。要多學習一種語言,增強競爭能力、外交能力和社交能力,與世界接軌、與國際溝通,要不斷地去爭取學習一種新的東西,嘗試一種新的鍛煉,這樣,你才能比其他同學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更具有優勢。
要想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僅僅在于書本知識的掌握,更在于做人方面的培養。做人難,做好人更難;不能做人,就不能做事;不能做好人,就不能做好事。在大學,除了做好功課外,更要學習如何做人。你們的樊至光院長深谙教育的使命是要賦予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他認為今日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一部分,可能會有多種模式,但是先學做人後學做事應該是一致的。大學不能給學生一生夠用的東西,但卻要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也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學校編輯了《大學新概念校園生活
100
個關照》,對學生在校的修養、學習、才藝、機遇、榮譽、未來等進行了很好的指引和規劃,我看了很感動。你們著重教學生學做人,把專業學習和養成教育結合起來,以使學生在畢業後順利找到理想的工作。特別是為獎勵在校期間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並取得優異成績的品格優秀的學生的各種獎學金的設立,突出了學院對做人的重視、引導和激勵。很多公司、企業在贊助學校,幫助學生完成學業的同時,會把被幫助的對象看作公司未來的一分子,等到他們畢業了,成績優異又懂得如何做人,公司會邀請他們到本公司做事。三年之後,在座的同學即將畢業了,當你們獲得成功的時候,希望不要忘記捐一些獎學金給你的母校。要知道,沒有母校的栽培,就沒有你們的今天,要學會奉獻社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回報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
關于學生在學校裏學什麽,現在有一個誤區:在學校裏面就是讀書。我不這樣認為,學校歸根結底是培養人,我覺得首先要學會做人。學校是學做人的一個最好的和最重要的地方。作為當代中國的大學生,要從時代的要求、國家的需要和個人的實際出發,努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培育強烈的創新精神,加強尚義輕利、崇仁重愛、厚德自強、克己內省和改過遷善等道德思想,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心、道德責任感,幫助大學生學會做人、學會關愛、學會合作,養成健康品德和高尚人格。
為什麽要將學習做人放在首位呢?因為事是靠人來做的,假如你是一個人格缺陷明顯、不會待人接物、沒人願意和你打交道的人,你怎麽做事?怎麽能把事情做好?因為現在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哪怕你再由本事,也不可能“獨打天下”。縱然你有很好的本領,要施展總得有平台,而這個平台往往要他人你的上司、你的老板提供給你。如果你不表現出良好的品質,不能取得上司、老板的信任,怎麽可能得到平台?人做事、成功都需要階梯,需要別人引入門,扶上路,如果不會做人,就會無門無路。所以,大學不僅要學習知識,更要學習怎麽做人。多參加社會活動,比如做義工,可以使你在人際關系等方面學到很多,可以增加你的社會經驗。多學才能抓住機會,並且創造機會。
有些同學可能會問,在大學學的知識差不多,成績也不相上下,為什麽有些人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而我卻沒有,成功與否並不在于你的專業知識得了多少個
A
,更在于你的人品、修養、社會實踐、人生閱曆、合作意識、責任心、道德感等。真正學會做人是很難的一件事情,因為每個人的定位、感覺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認為達到目的才算成功;有的人認為要象李嘉誠那樣才算成功;有的父母認為孩子考上北大才算成功……《人生伴侶大學生修養叢書》告訴我們如何做人,希望同學們認真研讀。其實要想學到東西最好的辦法就是:多選擇、多學習,博學多才。比如你學習機械制作,做事會很嚴謹、務實,如果能再學習一下文學、曆史,就能使你更有想象力。有些知識暫時沒有用,但是有一天會有用,多學些東西是沒錯的。打個比方,現在李嘉誠在一群面試者面前說,我要招5個人,要會電腦,會金融,還要懂得管理,善于交際。如果你這幾方面都准備好了,那麽這個機會你就能抓住,如果你只學了其中的一樣,就只能錯過這個機會。所以,不要總是埋怨學校怎麽樣,社會怎麽樣,其實很多事情是事在人為,該念的書要好好念,該嘗試的東西要趕快去體驗,機會只垂青有准備的人。社會上的人分為三種
10%make things happen ,是具創造發明精神的上層領導精英; 20%-30%watch things happen
,是看著東西發生的沒創新精神的經理、市長、小科長等;其余 60%-70%don't know what the hell happen
,指的就是平庸的工作者。希望 20 年後,今天聽講座的同學經過磨難和砺煉之後會成為國家的領導、社會的棟梁。
“學生”意味著什麽呢?意味著要學會將來怎樣生活、學會將來怎樣生存,令生命充滿內涵而富有意義。但有近 20%
的學生是“死”讀書、讀“死”書的“書蟲”,學不到知識、不懂得做人,做事,學非所用,出來做事時肯定是死路一條。不要當自己是學生,要把學習的每一天當做是一種工作,多學、多練、多積累經驗,積蓄智慧,創造機會尋找成功。創新需要創意、創意需要人才,人才包含智慧、知識和懂得做人。孝敬父母、禮貌待人、文明舉止等都是如何做人的一種體現。
綜觀當今世界著名學府,他們都非常重視對學生做人的教育。哈佛大學提出課程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要培養適應個性發展和社會發展的
“完整的學生 ”; 牛津、劍橋崇尚 “追求學術性,培養有教養的人 ”;麻省理工學院提出 “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精神
”(其創新的觀念包含道德的觀念和服務大衆的觀念);耶魯大學強調 “以學生為中心 ”,
“教育必須為不可預測的未來培養學生”。下面給同學們講兩個故事,希望同學們能從中得到啓示。美國有個 “福特公司
”,福特是一個人,他大學畢業後,去一家汽車公司應聘。和他同應聘的三四個人都比他學曆高,當前面幾個人面試之後,他覺得自己沒有什麽希望了。但既來之,則安之。他敲門走進了董事長辦公室,一進辦公室,他發現門口地上有一張紙,彎腰撿了起來,發現是一張漬紙,便順手把它扔進了廢紙簍裏。然後才直到董事長的辦公桌前,說:
“我是來應聘的福特。”事長說: “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們錄用了。”福特驚訝地說:
“董事長,我覺得前幾位都比我好,你怎麽把我錄用了? ”董事長說: “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確學曆比你高,且儀表堂堂,但是他們眼睛只能
“看見 ”大事,而看不見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見小事,我認為能看見小事的人,將來自然看到大事,一個只能 “看見
”大事的人,他會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會成功的。所以,我才錄用你。 ”福特就這樣進了這個公司,這個公司不久就揚名天下,福特把這個公司改為
“福特公司 ”,也相應改變了整個美國國民經濟狀況,使美國汽車産業在世界占居鳌頭,這就是今天 “美國福特公司
”的創造人福特。我有一個朋友,在關島賭場開了一個大餐館,投資一個億,生意卻不好,後聽朋友勸告,買了兩架飛機,接送遊客去關島休閑、娛樂、玩老虎機,我建議他說中國人很愛賭,何不多以中國人為目標,但他卻表示不歡迎中國遊客,其原因所在,是中國人太不文明、太多劣根性。他說日本人、韓國人住的房間,一個員工在一個小時就可以清潔六個房間,倘若是中國人住的房間,兩個員工要花兩個小時才能整理打掃出四個房間,為什麽呢?中國人不懂如何做人,煙頭亂扔、用白枕套擦黑皮鞋、馬桶堵塞等等。我再給你們展示
06 年 2 月 26 日香港《星島日報》上有篇題為《智能酒店首創指膜數控》文章,文中竟赫然寫著“不接待內地旅客”。
為什麽內陸人不受歡迎,大家要深思,要懂得做人非常重要,有錢不代表文明,有錢買不到尊重、受過教育不等于有修養。大學生要注意良好修養的養成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加強社會公德和自律意識,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公衆場合不穿拖鞋、不高聲喧嘩、講求誠信,以此規範自身的行為,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的要求。有機會我建議大家出去學習、借鑒一下,接受現代文明的一切,使自己的行為更加規範合禮。
最後,希望大家微笑面對生活,永遠有一個笑臉,不管你是否漂亮,微笑永遠比悲哀、憤怒、沮喪令人賞心悅目,愛美是一種美德,向別人微笑是一種尊重。時尚是有錢人生活的享受,但我在一些時尚服裝頒獎儀式上,經常看到有一些設計師或嘉賓並不時尚,居然穿著
T
恤衫、牛仔褲、球鞋就登台領獎,我認為不合適並感到遺憾。一個聰明的人並不是每樣東西都記得住的,而是知道從哪裏找到信息,並且懂得如何去運用他,
“The power of one is to do something anything!
(一個人的力量就是去做點事
任何事!)努力學習、積極實踐並積累豐富的經驗才是廣大同學應真正關注的。(一個人)不要總想著社會能為你提供什麽,成功不是靠等機會、找機會,而是身體力行,自己創造機會。所以同學們要多學習,多微笑,多創造機會,加強自身修養的積累和文明的養成,學會做人,成為影響社會、影響國家的人,並希望你們的影響是好的、正確的、健康的、文明的。
點擊圖片可清晰查看





黃錦波博士在愛心募捐活動中呼籲大家為四川災區奉獻愛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