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夜话
(2022-03-25 19:22:36)
811:在连城时一个春末的周末,苏总计划四月八一起去赶庙会,我和老高说择日不如撞日就今天吧!等到那天俗气漫山据说佛爷都会安排一场洗山雨,说罢三人出发!进石屏山不久遇见一个僧人,围坐在茶树边僧人聊至兴起说我前生是一个僧人,非要来红尘轮回一圈;说老高前生是一位苯教使者,不服现状此生依旧是个护法;认真看了看苏总说与苏总有交集但缘分最浅,因苏总前生是个道士而且还是个居家道士,未能得道的主要原因还是孽缘太重。苏总问我就不能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吗?该僧说孽已经造了,就要负责,这就是因果,况且希望你能管住自己真难!
812:回西宁让苏总给我买点庄浪卫所方面的书籍,苏总说你藏的那些书从头翻阅一遍也得三五年,还买?小心把楼板压塌了!何况在你上海办公室里全是图纸资料说明书,也没见你藏一本书,人家都是在办公室书香满屋,你这是反其道而行之啊?我说我就喜欢在家里装模做个样不行吗?
813:回西宁办退休手续,昨天接到电话说养老保险原工作的甘肃省是九二年开始缴纳;而原工作的连城是九三年才开始的。所以要么得拿着贴了封条的档案去甘肃把九二到九三年的这一年补齐;要么就得少算一年工龄。抓紧给苏总打了个电话,苏总将当年文件拍照片发来,原来连城作为央企而且归属有色类明文规定旗下职工从九三年开始缴纳!那么我就不明白了,档案中八七年参加工作,因行业和地方政策区别,这一年如果不补就可以不算?苏总说你该请吃饭得请啊!我说我请他妈的个*吧!
814:明朝在治边的同时非常重视边区教育的发展。苏总说当时在各卫均设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比如从历史档案查到庄浪卫(现永登)有儒学教授1员,负责全卫教育的领导工作,俸粮每月5石,还有儒学吏1名,儒学书手1名,负责教育具体事务。各营堡社学由各营堡管理。规定了各社学教读的每月口粮数并不准拖欠,我按苏总提供的资料查了一下儒学教授的收入基本上等同于当时一个正九品官员的收入,按级别也就是现在县长和县教育局长的差别,但明朝时官员一部分俸禄是要折兑的,而教育机构人员基本不收折兑影响养家没任何问题!
815:与苏总闲聊过连城以鲁土司为首的十八家土司衰败的原因,首先拥有土兵的数量是土司实力的标志,满清严格控制土兵规模是不同于明朝的最大区别,土司拥有土兵的数额被大幅减少。在连城也是在甘肃地区级别最高的鲁土司清前期拥有土兵最多时一千二百人,到清末仅剩两三百人,已无兵可拥的土司已达数家,这对于明时拥有三万土兵的明代鲁家而言(存有水分),确实难以想象。我问苏总土司制度的没落与后来的河湟事件有无联系?苏总说肯定有相当的因果,不过现在还没有时间去研究!
816:周末有时出青浦去田野走走,在此发现了与故乡一样的农村现状,即居住条件饮食条件确实比过去提升了很多,但满村见不到几个年轻人,聊起建房的费用以及日常开销大都以夫妻外出打工为主。我认为这种现象应引起重视,苏总也是同感说当年包产到户距今才多少年?对土地的热情怎么就冷落至此?我说合的时候农民高兴、分的时候农民也高兴,可现在却没人愿意去操心了,当土地不被在意的时候不知道是有谁在高兴?苏总问主席说核心问题是教育农民没有过时吧?我说个人认为如果想成为真正的大国、强国就永远不会过时,也该给农村垦务者一些更优惠的政策了,否则我们所谓人均粮食近四百八十多公斤就是一个纸上的数字!
817:在永登、连城以及西宁等地有一种油炸甜食很受南来北往人众的喜欢,西宁水井巷有一家店每天还没开始营业门口就排起了长队,我在连城就比较喜欢,那时钱少偶尔朵颐。对苏总说这是你们当地对人类的贡献啊,苏总说我错了,这种食品的传入是满清时期的八旗,用开水和面(烫面),内裹白糖,芝麻、红绿丝、玫瑰等合料,油锅一炸,酥脆可口。我说满清那边没有玫瑰吧?你们这是给予了继承和发展,苏总认可!
818:苏总请调回到连城后,首先又对当地的发展以及环境有诸多的不适,也纳闷的问我当年河西之地繁华程度仅次于长安和洛阳,史载不仅百姓足衣足食,军队粮储都够用数十年之久,现在到底怎么回事?我说一从天宝陷凉州,路绝阳关数百秋。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所以不仅是人包括国家、民族也要学会惜福啊,细水才可长流。何况谁让你们尽作胡儿语,跑去城头骂汉人呢?苏总说那时我家还没来呢!
819:苏总曾奇怪的问我说为什么我个人会认为民企不能代表国家的发展方向呢?我说你从古到今看一看,历史上哪个朝代的民企是做到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浙商当年不给倭寇私下交易倭寇能横行这么久?晋商不与满清私下交易满清能打进山海关?苏总说那么对美国发展到今天怎么说?我说美国是把压榨的基础放在了全球,如果他要到了浙晋商当年那种玩法的地步,也就到了血流漂杵的时刻了!所以过去都能教育出亿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毫不利己专门为人的精英,相信现在也能做到,这是希望所在!
820:连城地区多庙宇,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一座以上,这在我们老家是不可想象的。但苏总提醒我庙宇没有打听清楚之前不要乱进,当然不包括藏传、九天玄女以及土地庙等,具体原因我就不说了。但奇怪的是在其他地方香火比较旺盛的娘娘庙在本地却没有看到,问苏总苏总说当地有自己的求子风俗。使得连城外地人不解当地风俗为求子只能去外地,但外地也有不同的说法,经常听到的是娘娘庙供桌下有一排泥娃娃,看中哪个即可拴走,如若果真怀孕生子,每年还要来还愿,即每年把拴回家的娃娃砸碎,再来拴一个新的,直到孩子结婚成家为止。在当时经济及交通条件下就不方便,后闻传崆峒山娘娘庙十分灵验且不需还愿,据我所知连城求子心切的家庭去的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