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跨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礼仪讲座

(2009-03-25 17:46:19)
标签:

文化差异

讲座

瑞典

商务礼仪

葡萄酒

巴黎水

橄榄油

分类: 商务礼仪

跨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礼仪讲座

 

昨天我在北京举办了一个关于跨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礼仪的讲座。

 

跨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礼仪讲座

 

是北京瑞典商会邀请我去演讲的。其实去年三月初我也给过这讲座,但和当时的活动不一样,这次我是用普通话讲课。去年用英文讲大概有50个人参加,这次用中文讲课,参加人数翻了一番。

 

跨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礼仪讲座

 

大部分参加者都是跨国公司的白领。  其实这次讲座也属于社交活动,在报名前台,瑞典商会的工作人员都会预先安排座位。如果是同一家公司的员工参加,那么工作人员会把他们分开来,方便社交。  我记得以前在比利时,和爸爸在家里安排官方晚宴时,我们也需要预先安排座位,把邀请来的夫妇分开并安排入座次序。下次如果大家出席一些国际性的应酬场合,很有可能我们不会和自己的伴侣一起座。没有你在旁边照顾,同去的伴侣的第一印象和社交礼仪表达,会否得体并更好的代表你公司的形象呢?

 

跨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礼仪讲座

 

我们做了好几个角色扮演,最有意思的是一位男参加者说想更了解与外国人碰脸颊和拥抱的方式;他说每次碰到外国人跟他们拥抱都觉得有点不自在。结果我们两位男士就在大家面前做了这个角色扮演。其实我告诉了大家,我在比利时读研究生的时候,男同学和男同学会面时会碰脸颊三次作为打招呼的方式。 我们有越多机会碰到外国人,这样的打招呼方式就会越自然。为了感谢这位男参加者的勇敢扮演,我还赠送给他一瓶特级初榨橄榄油。

 

跨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礼仪讲座

 

我们在参加公司应酬活动时,有什么闲谈话题可以和外国人分享?西方文化很广泛,葡萄酒也有很多不同种类,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共同话题, 但我们对这话题理解多少呢?  昨天我带去了智利葡萄酒,酒庄是属于法国波尔多著名的拉菲酒庄。为什么他们会在智利产葡萄酒呢?我也介绍了智利地理和它的产酒优点。

 

跨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礼仪讲座

 

其实葡萄酒这个话题除了酒本身之外,也有很多不同的研究。以上的海报是我周末在北京一家咖啡厅看到的。 海报展示了不同总类的开瓶器。

 

跨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礼仪讲座

 

昨天,我也让参加者用 Waiter's Corkscrew (一般餐厅服务员用的开瓶刀)和 Screwpull Self Pulling Corkscrew (一般在家里用的 Screwpull 品牌开瓶器) 来开瓶。  左手边的那位女士就是用 Screwpull 品牌的开瓶器,也最快最容易开瓶的。 Waiter's Corkscrew 的优点就是迷你,可以方便放到口袋里,但用的时候需要一点技术。

 

跨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礼仪讲座

 

每位角色扮演参加者都得到一把开瓶刀为奖品。

 

跨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礼仪讲座

 

在国内,进口葡萄酒规定必须要有中文标签。很多标签只不过是简单地把原标签翻译过来,而有些信息还会 Lost in Translation。 因为中文标签只是一个进口过程的规定,很多小规模的进口商不会很细节地翻译所有的内容。所以葡萄酒爱好者最好是买书或在网上搜索每个国家不同葡萄酒的介绍。

 

跨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礼仪讲座

 

假如我们下次去西餐厅应酬,服务员问需要喝什么饮料,但假如我们对外国饮料不太了解,为了避免复杂,就说先点一杯水,可服务员会继续问,要有气的天然矿泉水,还是没气的 Still Mineral Water?  到底矿泉水分几种? 在外国某些国家,矿泉水可比按杯卖的葡萄酒更贵!

 

跨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礼仪讲座

 

昨天我让参加者品尝了巴黎水。这是法国南部原装进口的天然有气矿泉水。 气泡的来源来自巴黎水的地下水泉。其实巴黎水更适合在炎热的夏天时喝,从冰箱拿出来,再加一块柠檬一起喝,这样会更解渴,更清爽,千万不要直接往巴黎水里加冰块!

 

跨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礼仪讲座

 

出席商务应酬时我们应该如何打扮?我再次让两位参加者做打领带的角色扮演,还介绍了男士衬衣的不同衣领。毕竟我们男士的衣领分很多种,这位女士的第一反应就是“为什么他的衣领有那么多纽扣?” 是因为他的衣领叫 Button Down Collar, 就是领子两头可以用扣子扣住的衬衫。

 

跨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礼仪讲座

 

最后的文化差异例子,我也让参加者品尝了橄榄油。很多礼仪知识其实需要专门的培训课程来详细对参加者进行培训,但由于时间有限,不能在讲座上一一详解,但是我还是希望参加者能够在这个短短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学到一些实用的跨文化礼仪小窍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社交礼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