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回春秋(十一)—— 攘外必先安内

(2018-01-18 10:49:22)
标签:

杂谈

“诸侯相见於隙地曰会。”——《礼记*曲礼下》

诸侯国在边境见面称为“会”。但必须三国以上见面,才能称为“会”;两国见面只能称为“离会”。

“二年春,公会戎于潜。”这是鲁隐公二年春天发生的事。鲁国和戎国在潜地会面,其实就是离会。

潜,是鲁国的地名,在现在山东济宁西南。

戎国,古国名,在山东曹县东南一带。戎国,西周时期的风姓任国。《左传》说“修惠公之好也”,鲁和戎在鲁惠公时期就保持了友好关系,现在隐公与戎会盟是把这种友好关系延续下去。会,不等于会盟。“戎请盟,公辞。”戎国很想结盟,但是鲁隐公没有答应。

按当时的规矩,诸侯无故不能出国境。只有在朝觐天子的时候才能在边地相会。如果私自出国而会是“务内虚,持外好”。自己国家的内政还没做好,就忙于外交。这是《春秋》以为错误的态度要遣责。

《穀梁传》以为“会者,外为主焉尔。”认为,“会”,表示了这次离会是戎国主动提出的。什么样的国君可以出境会盟呢?“知者虑,义者行,仁者守”,有智慧的人会深谋远虑,有道义的人能临事决断,有仁德的人能固守国土。之所以这么说,“危公也”,为鲁隐公感到担忧,认为不该去和戎国会盟。

《春秋》对待夷狄的态度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