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逐日之国—三星堆古蜀国遗迹(下)

(2017-07-30 19:25:03)
标签:

杂谈

​据今五千年前的鱼凫王朝,也同当时的中原地区王朝一样崇尚祭祀。盛大的祭礼是人与自然的沟通、寻求和谐的平衡,也是当时一个王朝的统治集团治理国家、统驭民众的主要方式。

王与巫的身份重叠,与神的身份交融,在三星堆文化中表现得特别鲜明。同时用于会祭祀的礼器所出土的数量也相当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玉制礼器。

从新时器时代到后续的青铜文明,玉礼器一直相当盛行。从三星堆遗迹出土的玉礼器都从实用器化身而来,全然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又选材精良、工艺精致,其中扬溢着对神的歌颂。这是古蜀人与自然的融合,对崇高理想的孜孜追求。​

玉璧。

璧,瑞玉也。外圆形,内有孔。从原始社会时期起,璧就是祭祀用的礼器。古蜀国金沙遗址出土的璧有石质的,也有玉质的。

《周礼》中的规制: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这个规制必定有所传承,上有源头。从出土实物来看,原始社会时期就出土过材质精美,工艺精湛的玉璧,并且不罕见。

古蜀国的祭祀器中,璧形器很多,可见也是祭祀中的重要圣物。

除了通常常见的形状,还有戚形璧这样的异形,绝无仅有。

逐日之国—三星堆古蜀国遗迹(下)

​石璧

逐日之国—三星堆古蜀国遗迹(下)

​玉璧

逐日之国—三星堆古蜀国遗迹(下)

琮,外方内圆,在《周礼》记载中是重要的礼器,用以祭地。从三星堆到金沙,琮出土的数量都不少,甚至还有疑似良渚文化流传到蜀中的十节玉琮,弥足珍贵。

逐日之国—三星堆古蜀国遗迹(下)

璋,也属于重要而常见的礼器。三星堆出土的玉璋尤其多,有两种:边璋和牙璋。《礼》释六币: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周礼》的规制,赤璋是礼南方之器。《春官·典瑞》:“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 以此为典,后来唐诗中有“牙璋辞凤阙”。

三星堆出土的玉璋无论从形制还是纹饰上说,都有浓郁的地域性,有浓厚的蜀风,是古蜀人思想的体现,生活的再现。

玉边璋

逐日之国—三星堆古蜀国遗迹(下)

​玉边璋​

逐日之国—三星堆古蜀国遗迹(下)

​玉牙璋

逐日之国—三星堆古蜀国遗迹(下)

​玉牙璋

逐日之国—三星堆古蜀国遗迹(下)

​玉牙璋

逐日之国—三星堆古蜀国遗迹(下)

​玉牙璋

逐日之国—三星堆古蜀国遗迹(下)

戈,兵器。玉戈,中原地区商、周时的仪仗器。玉戈,不仅彰显权力,还代表着威仪。以玉为戈,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中就有实物出土。与其年代相仿佛的古蜀国三星堆文化出土的玉戈正为遥相呼应。

逐日之国—三星堆古蜀国遗迹(下)

逐日之国—三星堆古蜀国遗迹(下)

逐日之国—三星堆古蜀国遗迹(下)

​圭,用于祭祀、用于丧葬、用于朝聘。记不记得小时候看《西游记》,已死的乌鸡国国王给唐僧托梦,他手里就拿着玉圭。玉圭就是在典仪时帝王和诸侯拿在手里的。圭的处类在《周礼》中分为: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等,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圭从斧演变而来,从新石器时代就有所实物发现,逐渐演变成代表着生杀大权的礼器。

《周礼》中圭为六器之一,青圭为礼东方之器。


逐日之国—三星堆古蜀国遗迹(下)

​环、瑗,在《说文》中都解释为璧,瑗为大孔璧。《尔雅》中的解释为: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实际上出土文物少有这么符合此标准的。

玉环

逐日之国—三星堆古蜀国遗迹(下)

玉瑗

逐日之国—三星堆古蜀国遗迹(下)

​玉瑗

逐日之国—三星堆古蜀国遗迹(下)

矛,来历悠久。《周书》曰:操戈执矛。可见也是一种常用的实战兵器。

玉矛,中原时的商代文明也有出现。三星堆出土的玉矛没有任何使用痕迹,可见也是宗教仪式的用物。

玉矛

逐日之国—三星堆古蜀国遗迹(下)

斤,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就是一种斧形的实用工具,属于砍伐类用具。《说文》解释为:一般用以砍木,与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横今,斫木斧也。如“斧斤以时入山林”,可见其用途无疑。

三星堆出土的玉斤甚是罕见。

逐日之国—三星堆古蜀国遗迹(下)

逐日之国—三星堆古蜀国遗迹(下)

逐日之国—三星堆古蜀国遗迹(下)

​凿,用于挖掘、开凿。如“千锤万凿出深山”。《说文》解释为“穿木也”。绝对的实用器。古蜀国因玉为凿,作为祭祀仪式用礼器。

逐日之国—三星堆古蜀国遗迹(下)

逐日之国—三星堆古蜀国遗迹(下)

​总体来看,三星堆出土的一批古蜀国所用玉礼器,既有和中原地区的共通之处,也有自己的独特文化特质。

这些共通之处表明,当时的古蜀国与中原地区来往密切,交流很深入,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公认的传统习惯。

而类似于斤、凿等以实用物为礼器正可见蜀中凿地通天之实况的反映。这既是蜀中当时的现实情况,蜀人的生活方式,又对应了古文献记载,留给后人以实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